近日,西北工业大学与法国空中客车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激光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这是陕西省高校的3D打印技术得到国外公司认可并转化实施的一例。陕西是我国3D打印研发实力雄厚、产业链和服务链较为完整的省份。面对这样的喜人局面,业内人士表示,我们在发展3D产业的同时,一定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3D打印作为新兴高科技产业,知识产权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并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去年8月,对陕西省的3D打印产业做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情况对我触动很大。在我国很多地方,3D打印园区和产业联盟相继建立,但作为将来可以和欧美相抗衡的相关专利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产业联盟已有的3D打印专利被主动放弃无效。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忽视。将来一旦市场铺开了,面对核心专利基本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的局面时,我们的产业发展的境况将会非常被动。”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杨行云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自己对3D打印产业发展的忧虑。
产业联盟 破土而出
我国的3D打印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末起步,可以说与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同时起步。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在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3D打印产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陕西、北京、湖北等地已经成为3D打印技术创新产出活跃地区。此外,天津、武汉、成都、青岛、东莞、珠海等城市也已经开始兴建3D打印产业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2月,我国与3D打印设备、材料及其应用相关的专利共668件,其中陕西以369件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2月,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32家省内产学研单位组成。此前,陕西省渭南市还成立了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并设立3D打印产业专项资金用以支持该领域人才的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表示,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就是要统筹陕西在3D打印领域的创新资源,通过技术标准推广应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设备共享等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创新链,扩展产业链,培育服务链,打出3D打印产业的中国品牌。
当下,3D打印在陕西省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产业链初步形成,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国防科工、生物医疗、航空航天、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应用也在进一步拓展。
转化实施 整合资源
目前,我国的3D打印相关专利大部分都在高校。根据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的调研报告,我国的3D打印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理工类高校。然而这种3D打印技术研发的“校园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3D打印在我国的技术研发环节和实施转化环节还不能够紧密衔接。
我国3D打印产业格局主要是围绕高校及其依托的企业展开。目前,国内3D打印产业的发展“小而散”,科研人员主要致力于技术研究,在市场驾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这是导致我国3D打印产业起步较早却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突破“校园模式”,使3D产业真正走向市场,这是我国3D打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陕西省在3D打印产业的航空航天应用领域具备很强的技术优势,并且在这一领域有专利储备做支撑,当务之急是在继续加强创新研发的基础上,努力开拓产业化、商业化路径,积极引导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整合。比如,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在3D打印技术相关的材料领域加大研发力度,用于支撑陕西省3D打印产业的发展;第四军医大学等省内知名医疗机构可重点支持3D打印在生物医疗领域的应用。通过有针对性的资源整合以及合理的规划布局才能使3D打印在陕西省做大做强。”杨行云表示。
知识产权 不可或缺
伴随3D打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相关知识产权布局也成为各方竞逐的焦点。国外公司在3D打印领域的研究涉及了整个产业链,在材料领域专利技术密集,已在产业链上中游基本完成了技术研发和储备。近年来,其专利申请已向更多的应用领域延伸,着力开发更适合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我国的3D打印相关研究重要在于打印设备和应用领域,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的调研报告显示,3D打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抢夺知识产权就是抢占市场,我国的技术研究人员应充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合理规划专利布局,在技术领先领域不断扩大专利保护范围,及时建立专利池,形成坚固的专利屏障。同时,借鉴国外成熟技术,争取利用应用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国外公司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方式进行合作,掌握竞争主动权。
杨行云表示,当前,国际3D打印产业最终的产业格局还未形成,难以确定的专利侵权或诉讼风险将是包括行业龙头在内的众多企业将面临的主要发展风险。忽视专利护航产业发展的理念,极有可能在产业大规模发展时受阻,进而在参与国际竞争时陷入被动。因此,在产业政策制订及未来引导产业发展时,要充分发挥“专利护航”和“专利导航”作用,重视专利情报收集利用,重视专利布局,有效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实现3D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陕西成立3D打印技术创新联盟
继去年11月陕西省渭南市政府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明石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投资建设陕西渭南3D产业培育基地、设立专项3D打印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来,陕西有色集团旗下的金钼股份公司于2014年1月成功研制出3D打印用高致密性、高流动性的各类球形金属粉末,填补了该类产品的国内空白并实现批量出口,为我国3D打印技术的进步奠定了原料基础的喜讯之后,马年伊始又传喜讯。
日前,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科技资源统筹中心等科研和服务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的陕西省3D打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再次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出席联盟成立大会的中共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表示,3D打印技术革命以及陕西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是当地制造业实现创新发展的重大契机。
目前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32家省内产学研单位组成。统筹研发优势、协同打造创新链是陕西抢占3D打印产业制高点的突破口,也是此次成立3D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宗旨。
联盟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表示,我国3D打印产业发展只在起步阶段,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就是要统筹陕西在3D打印领域的创新资源,通过技术标准推广应用、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设备共享等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创新链,扩展产业链,培育服务链,打出3D打印产业的中国品牌。#p#分页标题#e#
据了解,陕西省在3D打印领域有着雄厚的科研和产业化实力,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初,我国与3D打印设备、材料及其应用相关专利共668件,而该省以369件位居全国第一。该领域的国内唯一一位院士——卢秉恒院士和三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的两位——黄卫东教授和李涤尘教授都在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工作。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3D打印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单位,依托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光固化快速成形、金属熔覆成形、生物组织制造、陶瓷光固化成形研究,建立了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服务中心,成立了陕西恒通智能机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业化工作,设备用户遍布医疗、航空航天、汽车、军工、模具、电子电器、造船等行业。
西北工业大学依托金属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金属3D打印技术与设备研究,建立了专业发展增材制造技术的铂力特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为大飞机研制提供了大尺寸结构件,在航空航天的许多领域成为解决技术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并为多家航空航天企业提供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装备。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依托金属多孔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粉床电子束成形技术及装备研究,拥有粉床电子束成形装备,在航空航天、生物植入用钛及钛合金复杂零件和多孔结构旳电子束成形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专业从事钛基合金电子束成形的西安赛隆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依托高端激光装备工程中心和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高端激光加工技术装备的研究和产业化。建立了专业从事高功率激光器研发的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中科梅曼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