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兴起的OLED市场好景不长突发变数,这都源于激光电视的出现,日本两家最大的消费电子公司索尼和松下对外宣布,他们将取消双方研发大型超薄OLED电视的合作联盟。这离去年6月两大巨头结成OLED联盟的时间仅仅只有一年半的时间。据悉,索尼希望能够推出屏幕更大的OLED电视机,但大规模量产成本过高使得公司举步维艰。由于激光是激发态光,光电转换比是LED的4倍以上,节能环保效能明显;纯色激光成像后,画质更为纯净,在舒适视距4至4.5米的范围内,长时间观赏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由此以来放弃OLED也不无道理,科技在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精细。
OLED一直是最为热门的焦点。然而,事情的变化总是很快。随着炫幕100英寸激光电视的量产和投放市场,激光电视似乎转瞬成了电视业界的热门词汇,业界对其关注度也陡然升高。2014年激光电视或将全面发力。然而,在OLED异军突起的局面下,“新生代”的激光电视能否虎口夺食呢?
诱人的青涩果实
其实,将激光电视描述为新生物,并不准确。早在2006年,日本三菱公司就推出了40英寸激光电视机;一年之后,索尼55英寸激光电视机在美国消费电子产品展亮相;2010年,三菱又推出了75英寸的激光电视。然而到了2012年,原本是作为激光电视先驱者出现的三菱却突然发布官方声明:“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维持公司正常运营,所以公司不再生产激光电视;但对于已售产品,我们将继续支持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国内一些科研院所也声称已经开发出“成熟”的激光电视技术,但随后却音讯全无了。
导致激光电视“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甚至 “半路夭折”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原有的设计路径成本太高,难以解决市场化问题。NPD Display Search研究总监张兵曾给记者算过这样一笔帐:“一个激光光源用到电视上至少要1万元。如果要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就需要3个激光光源;单纯激光光源的成本,将达3万元以上。”另外,激光作为一种特殊能源,其所特有的高热能对电视屏幕的选材也是一个考验,无论是激光源直射屏幕还是背投呈像。因此,很早就被誉为“视觉史上的革命”的激光电视,却迟迟无法市场化,长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
另辟奚径:新路线图破解传统难题
传统方案走进了死胡同,难以突破,迫使一些技术厂商开始考虑另求他法。2013年LG和国内的环球华影,不约而同推出了量产化的激光电视,而且起步的尺寸便达到100英寸,这或多或少让人感到意外。
事实上,这是因为这些厂商采用了完全颠覆传统的新路径与新方法。以环球华影在售的炫幕激光电视 APUS-20S为例,它采用全球首创 ALPD 激光显示技术,加之国际领先的DLP 成像、 UST 投射和玄乌冷屏反射的仿生优化显示系统技术,彻底摆脱传统电视的热屏直射显示和刷新频闪的观看方式和困扰。除了解决传统激光光源的高成本问题,新型的激光电视对现有主流平板电视的缺陷也有相当大的突破:在画质方面,其色彩表现能力是LED液晶电视的3倍,色域覆盖率从LED电视的62%提高到90%以上,不仅使画面视觉更加绚丽真实、层次丰富,同时清晰度也随着色彩饱和度的提高有了大幅度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炫幕激光电视具有绝对的节能环保优势,功耗仅为同尺寸LED液晶电视的20-30%,创造了全球大屏显示节能新标准。……这些都是成为激光电视迎来产业春天的新契机。
能否成第四代领军者?
业界普遍认为:目前正流行的LED电视处于第三代电视技术。在2000年之前,基本上是CRT一家独大。当CRT做到34寸后,过大的尺寸及高耗能都让其无法再有实质性的突破;进入新世纪后,以LCD和等离子为主的平板一族迅速切入家用电视市场。在最终的博弈中,LCD由于有上下游制造厂商为后盾,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因技术所限,LCD产品在色彩还原度、拖影、对比度等方面常为消费者所诟病。这也直接促成了2007年后LED的后来居上。
LED电视在色彩还原度、对比度和超轻薄等方面,的确较LCD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色域及功耗上仍然不尽人意。而如今,将LED推向更窘迫境地的则是在超大尺寸的工艺流程方面,难有很大作为;同时,84寸以上的LED屏幕,又要求客厅视距达到6米以上,这令很多家用消费者望而却步。
凡此种种,成了激光电视“趁虚而入”的良机—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发光及成像路径设计,加之匹配独特的玄乌冷屏,新一代的激光电视已经可以呈现人眼天然观察模式下的拟生态观感,即使近距离观看也不伤眼。这便为超大屏幕进普通客厅扫清了障碍。据测算,如果客厅摆放这一台100吋的新型激光电视,视距仅需4米就可以舒适观看,而不会出现头晕眼花的感觉。无疑,这对客厅影院有需求的用户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无论从视距、护眼、节能、色彩表现力方面,激光电视的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刚刚兴起的新势力,要想在2014年的电视市场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却并非易事。当下,在产业内部,许多企业对激光电视技术和产业远景,还没有清晰的深度理解和资源储备;处在液晶电视产业不同链条的企业,对其眼前收入和未来利益,还在踯躅权衡—中国在很多领域技术领先而产业滞后的尴尬,与中国企业不注重研发,习惯于“拿来主义”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产业的管理和指导者,政府主管部门应该把激光电视产业作为一个创新的朝阳行业来对待,在政策、资金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特别是在激光显示的标准构建和产业融合方面,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长远规划和智慧布局。或许,2014年,我们会迎来一个逐渐成熟的激光之“果”。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激光电视产业是刚兴起的一个产业,其优势是明显的,也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的,但是该类产品还未得到广泛的普及,若能加上政府部门财力人力的支持,相信激光电视产业的崛起也一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