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乐视这样的公司诞生前,消费设备行业里做用户体验研究最牛的企业要属诺基亚了,在诺基亚,有七八百人专门做用户体验研究;在B2B业务领域,像戴尔这样的大企业,也会定期与客户展开面对面的访谈。但互联网公司正在颠覆这样的研发模式。
万千人参与的研发
互联网公司会先做一个简单的产品让用户下载使用,但在每个页面里都会埋一些代码,用户一打开页面,信息就到后台了。用户在这个网页停留了多长时间,页面往下滚动了多少……随着用户鼠标的滚动,数据源源不断地被传递到后台。
当乐视开始研发机顶盒和电视时,这样的互联网技术被引入研发流程。乐视研发人员发现,用户在注册页停留的时间很长。
“我们就知道注册页面有问题了。” 负责研发业务的乐视TV高级副总裁梁军说。原来乐视希望在用户注册时一次性把信息都收集齐,再进入播放页面。但互联网用户最大的要求是先降低门槛,过段时间非要他什么信息再给他发个信息“勾”他。
发现这个问题后,乐视研发人员晚上加了个班,系统被升级了。第二天,用户注册流程就简化了。
“我们就是这样每天、每周、每月小版本、大版本地不断升级。”梁军说,“其实贡献最大的是用户,但用户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为此做了贡献,因为他只要用就行了——比如,一个应用今天下载了1000个,1个月后发现只有10%的用户在用,企业就得想办法看看它是怎么回事。”
再往后,小米和乐视这样的企业都建立了论坛、微博和微信。互联网公司的老大们、工程师们,每天都泡在论坛和社交网络上与用户交流。乐视还为此建立了一个组织——用户体验中心,任务是把用户从这些渠道中反馈的各种问题列出优先级。那些反映强烈、反映多的问题,优先级自然就高;有时问题太杂的话,也可以发起个网友投票,让用户参与到决策。根据优先级,乐视再列出未来一、两个月公司要推出的产品版本。“你会发现,用户的需求和你的产品之间不断滚动,产品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就会在细微之处发生变化。滚动时间足够长的话,产品就越来越符合用户的要求。” 梁军说。
在乐视研发走过的这两年里,梁军发现,用户的反馈是千奇百怪的,除了对产品技术的各种要求外,他们还在意很多企业想不到的细节。
“你也不知道他们哪里有那么多时间,他们会把乐视盒子拆开,拿出电路板告诉你,乐视的板子是绿色的,山寨板子也是绿色的,而小米的板子是深蓝色的,所以小米的质量更好。” 梁军回忆说,“实际上,板子的质量不是颜色决定的,但用户对于好和不好的判断都很感性,他们有自己的参照系。所以,我们也要抛弃过去那些量化测试,让用户给我们找参照系。”后来,乐视立把板子弄成了很有质感的黑色。乐视最新推出的电视,采用了聚碳酸酯透明背板,这样的效果是,内部电源板、智能板、走线、背光驱动板,每个细节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在加入乐视之前,梁军在联想工作。那时,他接触用户的渠道是代理商和客服中心。“很多信息是在产品上市很久之后你才知道的,而用户购买决策的感觉和状态都在你的体系之外,你可能无法收集到这些信息”。但现在,用户都知道到微博、微信找到一家企业的老大。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没有微博,和雷军、贾跃亭比起来,他无法体会到天天挨骂的滋味。”梁军说,“未来所有管理者都要习惯用户直接‘修理’你。”用户跟企业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眼睛到屏幕的距离。
更智能的制造
在研发进程快速迭代的同时,制造流程也变得不同。在乐视电视制造车间,除了后盖以外,全部流水线都是机器人在工作,其中一台机器人是全球首创的“激光切割机器人”。
怎么样让电视外边框没有缝隙,就像苹果产品一样?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制造时像苹果一样使用铣床,但全球所有工厂都没有这么大的铣床。后来,大家想到了激光切割技术。
为此,乐视电视的代工厂鸿海集团在全世界找了很多设备制造商,希望去设计这样的机器,可是没人愿意,因为市场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需求。最终一家企业答应试一试。设备制造出来了,有房子那么大,不像是加工电视机的,倒像是加工精密设备的,造价好几百万元。
在乐视电视制造现场,人们可以看到:激光切割机器人上的一个激光头先沿着电视周围转一圈,采集数据,然后再换上激光切割头,带着火星在电视周遭“转一圈”,一台台边框无缝的电视机就被制造出来了。
“有人说,互联网企业就是这么追求产品的极致,但实际上,我们这是被用户‘修理’出来的。”梁军说,“用户对互联网产品的挑剔程度,远远大于传统厂商。”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做硬件产品,愿意采用海外零部件也是这个原因迫使的。“我们要给用户带来最新的刺激感,而这种东西往往是海外部件公司愿意做的。相比之下,国内厂商更愿意做成熟产品。”梁军强调。
除了更智能的制造,还有更智能的供应链管理。
直销模式起家的戴尔,多年来建立了先进的IT供应链系统,这套系统是全球很多企业膜拜的,它保证戴尔在这么多订单、这么多配置和客户需求的情况下,怎么在零库存的前提下及时把产品交付。通过信息流管理物流,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管理生产过程,每隔20秒就汇集一次订单,订单涉及的各种零组件会实时传递给上游供应商,然后戴尔会按照订单进行生产。
“我们不像传统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再做计划,批量定制产品。”李毅说,“这大大降低了库存,提升了供应链效率。现在戴尔的库存时间只有7小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