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近17个昼夜、5500海里的航行,穿越第一岛链、顺利的停靠夏威夷珍珠港,中国海军在由23个国家参与的“环太平洋-2014”军演中。中国海军首次参加“环太平洋2014”多国军演的舰艇编队,陆续抵达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首先驶入港口的是舷号171的导弹驱逐舰海口舰,在海口舰停靠后,美军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指挥官詹姆斯随即登舰参观,并与中方军官会晤。海口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导弹驱逐舰,多次完成重大军事演习、护航等任务,它也将会担负此次参演任务的指挥舰。而随着海口舰之后进入港口的,是舷号为866的和平方舟医院船,它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万吨级大型专业医院船,将承担军演中灾难医疗救援等任务。其后舷号886的千岛湖舰也缓缓驶来,这艘新型远洋综合补给舰,将保障演习的消耗物资、燃油等等。此次军演,中方共派出大量兵力,本月9号分别从三亚、舟山起航。14号抵达关岛海域,与美国、新加坡、文莱舰艇会合后,向夏威夷航渡。由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持续到8月1号,分为航渡、港岸训练、海上实施、总结撤收4个阶段。
凤凰卫视记者王冰汝: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消息演习是从26号正式开始,但是演习的开幕式以及记者会是在30号在夏威夷举行。这次演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26号到7月8号,进行的演习港澳活动的实施阶段。其中就包括了各国舰艇的开放日,以及环太杯的体育比赛,还有文化活动等等。相信通过第一阶段的互动,各国的军官也会增进相互的了解。第二个阶段是7月9号到30号海上实施阶段,包括新武器火炮射击、舰艇编队运动以及海上拦截等等实战性的演练。
对于这一次中国参加环太平洋军演,美国助理国务卿拉萨尔今天在华盛顿也特别提到,这有利于建立持续和广泛的中美军事关系,并且增强中美的合作减少误解、误判。一直以来美国都在呼吁,中国在军事现代化的同时要增强透明度,这一次中国参与环太演习也有利于中美两军的相互了解。
1971年开始的“环太平洋军演”是冷战的产物,最初的“假想敌”主要是苏联。因此,即使在苏联解体多年后,俄罗斯也只在2012年参加过一次环太军演,今年“缺席”。俄罗斯之声认为,尽管中国与日本的领土争端持续发酵,但中国仍被邀请,这表明“现在的游戏规则是一边吵架一边合作”。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像日本、菲律宾、越南围绕东海、南海问题不断做文章,为什么美国今年还力邀中国参加环太平洋军演?
军事专家尹卓:中国这一次参加军演当然是为大环境所决定的,所谓大环境就是去年习主席访问美国,跟美国总统奥巴马达成了建立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意见,之后两军的交往里头中国军方的领导人都曾经提出呼应着新兴大国关系建立新兴的两军关系。实际上这次参加太平洋军演也就是美方呼应了中国建立新兴两军关系的这么一个意图。当然跟东海钓鱼岛、跟南海问题也有一定的关联,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不是它决策邀请中国主要的原因,但是也是背景之一。随着在南海和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反映出来的中国海军和海空军将走向远海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中国和美军经常在远海相遇,美国为了加强跟中国建立互信,特别是要避免在海上的误判、误机,不至于由于安全上的一些突发事件造成一个重大的影响。所以邀请中国参加环太演习跟中国走向远海的趋势是紧密相连的。
本次军演中国海军有四条舰,其中两条作战舰艇一条是有代表性的驱逐舰,再加上一条054A的护卫舰。这两个都是我们现役的主战舰艇,说明我们要让美方看我们是有诚意的。美方也向我们透明,参加的也是主战舰,有航母、大型两栖舰、潜艇、有舰载机等等。另外我们当然这次派补给舰,那就是说明我们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参加演习的全过程大概是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当然要带补给舰,我们自己在海上就要进行补给,不求别人。再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医院船,因为这次演习还有一些人道主义救援,还有一些海上医疗保障的演习内容,我们带医院船去,美国自己也有一条医院船参加,这样双方的医院船可以直接进行交流,这次医院船已经进行交流了,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迹象。
从派出的编队看,这次军演中美尽量做到相互坦诚,但并不完全是破冰之旅。我们现在第一次参加演习这当然是一种破冰之行了,就说明我们的两军关系在海上有遏制我的一面,同时也有接触的一面,现在我们正在加强接触的这一面,加强我们的共同利益,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为什么他又不是完全一个两国、两军关系重大的突破呢?因为首先美方对我们改善关系三大障碍并没有因为这次我们参加演习有所缓解。第一个障碍就是它对台售武器的问题,美方照样要向台湾出售武器,再有一个对我严密侦查,这是造成两军经常在海上发生相遇、对峙甚至有可能的误机、误判的一个根本原因,而美方不会放弃,这种活动长期对我保持一定的军事压力,这种手段他不会放弃的。第三就是他议会通过的禁止两军做更深入的交流,这种立法没有解决,国内法一直不允许中美两军在合作方面走的更远、更深,所以阻碍中美两军关系向深入发展的根本解决破冰的三大障碍一点都没有解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