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激光美容治疗既强调有效,更注重安全。激光主要依靠其热作用使靶组织(病变组织)有效破坏,但靶组织受热的同时会向其周围传导热量,因此在治疗时如何使热传导减少到不致引起周围组织损伤(可形成瘢痕等)的安全程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即根据不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只要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波长、脉冲持续时间、能量),就可以保证最有效治疗病变部位的同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最小。该理论实现了激光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完美统一,是激光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按照该理论设计的激光仪从此真正可以做到“去病不留痕”。 要实现选择性光热作用,则必须满足三个重要的条件:
由于激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与激光的波长成正比,因此治疗时激光波长的选择应首先考虑激光穿透力的大小,病变部位越深,则所需的激光波长越长,尤其是真皮深部的病变一定要选择较长的激光波长,否则激光作用不到病变部位。
就血管性病变而言,激光治疗的靶色基为血管内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吸收峰值有三个:即418 nm(蓝色)、542 nm(绿色)及577 nm(黄色)。其中418 nm是氧合血红蛋白最大的吸收峰值,如果我们只考虑吸收能力,这一波长的激光无疑是最理想的,但418 nm激光的穿透能力差,达不到皮肤真皮的多数血管组织,而且418 nm激光还能被表皮中的黑色素很好地吸收,有可能造成术后皮肤色素减退等,所以418 nm波长与542 nm和 577 nm的波长相比,尽管后两个波长的激光吸收峰值相对较小,但后两者穿透性较好,且黑色素对它们的吸收不如418 nm那样多,故靠近542 nm和 577 nm波长是治疗血管性病变最理想的激光波长。
就色素性疾病而言,黑色素吸收峰值在280nm~1200nm中并随波长增加而吸收减少。治疗浅表色素性疾病如雀斑、黑子等,可选择波长较短的激光,如510 nm、532 nm等;如果治疗真皮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蓝黑色文身等,则必须选用波长较长的激光,如694 nm、755 nm、1064 nm等,只有波长较长的激光才能有效地到达真皮深层。
文身的色素有黑、蓝、绿、黄、橙、红等多种人工色素,根据互补吸收的光学原理,文身的治疗应选择与其颜色互补的激光。如红色文身用绿色的510nm或532 nm的激光治疗,绿蓝色文身用红色的630 nm、694 nm或755 nm的激光治疗,而蓝黑色文身用红色的755 nm或近红外的1064 nm的激光进行治疗。
组织中的水对可见光和近红外线吸收极少,而大于2μm的红外线波段吸收较好,其吸收主峰在2.94μm。表皮和真皮所含有的大量水分,成为激光磨削治疗时(如祛皱纹等)的靶组织。根据水对光的吸收曲线,磨削治疗用Er(铒):YAG(2.94μm)最好,其次为CO2(10.6μm)及Ho(钬):YAG(2.1μm)激光。
热传导的多少与热作用的时间成正比,时间越长,热损伤的范围就越大。正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如果用手指快速接触一个烧热的锅,皮肤不会被烫伤,但如果接触的时间稍长就会烧伤皮肤。同理“火中取栗”可以不伤手也全在“时间短暂”上。根据光学理论,只要使激光的脉冲持续时间小于或等于靶组织的热弛豫时间,就不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热损伤。
小物体要比大物体冷却得快,精确地讲,TRT与物体大小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对于1个给定的物体,大小增加到2倍,则TRT将增加到4倍。①血管性病变中血管管径的粗细有很大差异。通过计算,毛细血管的TRT约为10微秒(μs),管径0.1 mm血管的TRT约为4.8 毫秒(ms),而更大血管的TRT可达几十毫秒(ms)。因此治疗血管性病变最理想的激光脉冲持续时间(即脉宽)应为几毫秒~几十毫秒。②色素性病变中黑色素颗粒非常微小,其TRT仅为1 μs。因此治疗色素性病变应使用脉宽为纳秒级(ns,1 μs=1000 ns)的激光,即带Q开关的激光(见本文2.1.2)。③皮肤组织的TRT大致为1 ms,因此要求做皮肤磨削除皱的激光仪的脉宽小于1 ms。④毛囊的体积较大,其TRT为几毫秒~一百毫秒,因此要求用来脱毛的激光的脉宽最好在几毫秒~一百毫秒之间。
现代激光仪与10余年前的激光仪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于对脉宽的精确控制,这是现代激光治疗安全性的根本保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