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军工航天新闻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星之球科技 来源:军事要闻2015-09-23 我要评论(0 )   

从珍宝岛战役开始,我军就发现苏军的大炮兵虽然火力比较凶猛,但是指挥侦察手段僵化落后,火力打击效率极低,已经没有可取之处。炮兵若想取得进步,必须向西方军队学习...

 原标题:从激光测距仪起步,让中国炮兵技术从此超越俄罗斯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中国陆军拥有一支强大的炮兵,从抗美援朝战争后期开始,中国陆军的就主要以炮兵的强大火力作为作战主力,至七十年代末期,炮兵等特种兵的数量规模已经超过了步兵步兵部队。中国炮兵的作战体制一直师从苏联军队,建设有强大的总部预备炮兵,几十个独立炮兵师是炮兵部队的主力。由于长期技术跟不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炮兵已经落后于世界陆军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炮兵指挥和侦察系统。从珍宝岛战役开始,我军就发现苏军的大炮兵虽然火力比较凶猛,但是指挥侦察手段僵化落后,火力打击效率极低,已经没有可取之处。炮兵若想取得进步,必须向西方军队学习,突破口就是激光测距仪系统。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炮兵要想打得准确,很大程度上,要看测距的准确性。1888年英国人斯特劳德发明了单眼合像式测距机。1892年法国格鲁西利尔设计出双眼体视测距机,但误差较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不失调的体视测距机,受环境影响小,提高了测距精度。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炮兵激光测距机,体积重量较大。到了1977年,美国首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炮兵轻便手持激光测距机,型号为AN/GVS-5型,该机外形结构首次采用了适宜手持的双目望远镜式结构,外形大小与一具标准的7X50军用双目望远镜相当,总重量仅2公斤。此后,应用AN/GVS-5的研制成果,很多国家都相继研制出类似于AN/GVS-5的多种型号的手持激光测距机装备部队,如挪威研制,并由英国改进生产的LP-7型激光测距机,被确定为北约部队的正式装备。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中国炮兵是随着改革开放,有机会接触西方先进的炮兵指挥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军在引进了英国的“菲斯”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时,首次接触手持式激光测距机,同时也引进了部分英国生产的LP-7型激光测距机,用于对越作战,装备前线观察所的炮兵侦察兵。后对引进设备摸底吃透,研制出国产85式激光测距机。
 
80年代初期,江苏第二电子仪器厂开始研制手持激光测距机,后在英国LP-7型激光测距机基础上,试制成功样机,通过了国家靶场鉴定试验,于1985年定型生产并装备炮兵部队,命名为1985年式炮兵激光测距机。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85式激光测距机装备于营连级炮兵分队,用于步兵迫击炮分队、反坦克炮分队和炮兵前进观察员。利用激光对各种目标进行测距,也可观察炸点、地形及敌情,以及对目标进行测角。85型激光测距机既可安装在三脚架上使用,也可单独手持使用,属于轻便型测距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的优点。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该机由测距仪、测角仪、三脚架及附件组成。工作时使用一枚12伏可充电镍镉电池供电。利用波长为1.06μm的激光对目标进行测距,该波长的激光近距离照射人体时会产生一定的损害作用,因此绝对不允许向我方人员发射激光束,严禁在激光测距机前站人,严禁用眼睛看激光发射窗,以免伤人或致盲。直到新世纪初期,我军使用的大部分激光测距机都是1.06μm波长,包括99式坦克激光测距机,而此时外军已经普遍装备了1.5xμm人眼安全型激光测距机,这种人眼安全型激光测距机在我军直到2010年前后才有应用。
 

 
从激光测距仪起步 让中国炮兵技术超越俄罗斯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车臣战争,俄军炮兵仍然在使用传统光学观测设备。
 
85式测距机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炮兵侦察设备达到世界水平,一举超越了昔年的师傅——苏联陆军炮兵,直到1990年前后,苏联炮兵还在普遍使用光学测距机,当时苏军最新的KTD-1型激光测距机,全重高达23公斤,测距一次需要1分钟,测一个角需要2分钟,展开和扯收各需要5分钟,十分不好用。
 
再后来,我军又自行发展了各种型号的炮兵自动化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多种型号的现代化火炮,经过十几年埋头苦干,在本世纪初期,中国炮兵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全面超过了原来的老大哥——俄罗斯炮兵。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