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航天/武器
美媒:中国多次模拟反卫星 激光曾让美卫星失效
星之球激光 来源:环球军事2015-10-16 我要评论(0 )
严重依赖太空优势的美军已对可能的空间威胁草木皆兵。反卫星导弹、激光致盲卫星技术、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些都是美国近年炒作的
严重依赖太空优势的美军已对可能的空间威胁“草木皆兵”。反卫星导弹、激光致盲卫星技术、高超音速飞行器……这些都是美国近年炒作的种种“中国太空军事威胁”。美国《华盛顿时报》14日披露,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即将出台的年度报告还详细列举了一份“中国太空武器清单”,从硬杀伤的反卫星导弹、“共轨卫星杀手”,到软杀伤的干扰和屏蔽技术,听上去宛如科幻大片。中国军事专家刘江平1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报告的内容充斥着“受迫害妄想症”式的臆测。事实上,中国反对太空军事化的态度并没有改变,近年来不断提出各种太空武器构想的不是别国,恰恰是美国自己。
硬杀伤:地面和太空双重手段
报道称,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预计于下月发布的这份报告宣称,中国研制一系列太空武器旨在摧毁或干扰美国的太空卫星,从而限制美国在全球的军事作战行动。《华盛顿时报》获得的最终报告草稿认为,中国正在寻求一种广泛的反太空能力,包括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共轨式反卫星设备、计算机网络入侵、地基卫星干扰设备和定向能武器,此外中国的核武器也具备反卫星能力。
美国媒体此前多次提及“中国试射反卫星导弹”,它们都被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划归于“直接上升式反卫星导弹”,包括SC-19和DN-2两种型号。该报告称,它们分别能摧毁在太空低轨和高轨运行的卫星。其中针对高轨卫星的DN-2导弹主要瞄准美国GPS卫星,后者的轨道距离地面2万公里,因此DN-2也可攻击运行在类似轨道上的美国情报、监视和侦察卫星,它预计将在5-10年内部署。
报告称,除了地面反卫星导弹外,中国还在发展太空中的“共轨卫星杀手”。“这种卫星将配备炸药、破碎装置、动能武器、激光、干扰器或机械臂等各种设备。行动时,它们通过太空机动变轨靠近目标,然后用这些配套设备让目标卫星失效或直接摧毁。”该报告认为,2008年,一枚中国卫星在没有通报的情况下从距离国际空间站28英里处掠过,就是一次“模拟共轨反卫星攻击”。
软杀伤:利用网络控制美国卫星
该报告认为,除了硬杀伤手段外,中国还计划通过网络攻击来控制美国卫星。“中国军方研究人员曾撰文宣称,一旦爆发冲突,解放军将对美国的卫星和地面设施进行网络攻击”。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攻击行动成功,可能会威胁到美国的信息优势,尤其是对敏感的军事和情报卫星的攻击”。例如,控制卫星后,不但可以让卫星受损或自毁;也可削弱甚至阻断通讯传输,甚至反过来获取美国卫星拍摄的图像。报告称,2014年9月,疑似中国黑客对美国太空资产进行数次网络攻击,对象包括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卫星和气象服务系统。
报告认为中国可能的反卫星软杀伤手段还包括地面的电子干扰器,可阻碍电子侦察卫星获得侦察情报。文章称,“2006年中国还曾从地面发射高能激光,暂时让美国卫星失效”。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14日也援引该报告的内容,渲染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战略与战术核武器,而“北京的核力量也可以用来对付卫星”,因为在低轨道进行核爆炸时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脉冲,干扰和屏蔽卫星信号。
美在太空得了“受迫害妄想症”
刘江平认为,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的年度报告通常被认为是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从已披露的今年这份报告内容来看,所谓中国发展太空武器的说法并没有事实依据,大都属于臆测。他表示,中国反对太空军事化的态度没有改变,相反是美国近年来不断提出各种新概念太空武器,并逐步开始实践。例如报告中提到的各种反卫星武器其实是美军早已掌握的技术,此外美国还多次试射X-51A“驭波者”、“猎鹰-2”等亚轨道高超音速飞行器,并提出“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等设想。
美国在太空领域的“受迫害妄想症”也直接影响到中美的太空交流。美国国家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12日表示,美国应该在人类太空项目上与中国合作,他相信“美国国会禁止与中国进行太空合作项目的禁令是暂时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 条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服务与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