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学徒制能救中国制造吗?

星之球科技 来源:数字化企业2016-06-06 我要评论(0 )   

  先说个中企海外收购的真事:2000年在常州成立的纺织机械企业江苏金昇,2010年开始第一次海外并购,买下德国斯图加特附近140


      說个中企海外收购的真事:2000年在常州成立的纺织机械企业江苏金昇,201年开始第一次海外并购,买下德国斯图加特附近140年历史的欧洲第三大高端数控机床

企业埃马克(EMAG)50%股份。
  这是则旧闻,但引出的话题很有意思:中国机床制造业遍地开花,为什么中国企业还需要海外收购?金昇的公司总裁管烨这么解释的:装备制造被称为工业“母机”,把控着整个工业产业链核心环节,但中国机床加工精度和寿命都不够。
  话说到这还是老问题,技术和创新的是制约中国工业企业转型的瓶颈,很多中国企业千里迢迢到西欧去花大价钱收购公司,也是为了弯道超车。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如管烨所说:“就算是买了技术,买来了机床,中国工程师的动手能力也有软肋。”
  举个例子:同样是一个关键机床,要进行主轴和机床的装配,一位老资历的德国技师,半个小时就可以安装完成,精确度高;一名中国技师,耗时4到8个小时也未必装配得好,就不说精度的问题了。
  “比编软件,中国工程师完全不逊色,只会更好,可谈到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就比德国或是瑞士的老技师差一大截。”管烨认为,这就是软实力的差别,用钱买不来。现代企业的人力的竞争,也不是学历的竞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认为,管烨在中国市场遇到的难题,反向应证了德国战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达到劳动力市场的优良配置。这是德国战后崛起的关键,延续至今。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也不代表可以找到工作,适应就业需求。
  在学徒制这种所谓的“双轨制”教育体系下,学徒在校学习基础知识,同时被雇主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坚实的劳工基础让德国在创新领域能出现拔尖人才成为可能。
40%德国年轻人乐意做学徒
  德国的法律规定,初中毕业后不读高中的学生,要接受三年或三年半的职业教育,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和技能培训。
  在这样的体制下,德国近一半的高中生从16岁起就被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有40%的德国年轻人成为学徒。如果能被戴姆勒,博世或是宝马这样的企业选中所学徒,可以成为一件毕生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些既是学徒又是学生的年轻人每周都要在工厂接受固定时间的职业培训,第一年学习基本技能,第二年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基本到第三年就可以达到正式入职的标准。
 
  在这期间,企业乐意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生活津贴和法定社会保险,一些学徒从第一年就开始领基本工资,而且每年工资都会有所增长。
  每一年,在斯图加特,奔驰的母公司戴姆勒都可以接纳大概2000名学徒,这些学徒在工厂中有机会学习汽车的每一个零部件,包括钢铁塑性,还会接触到最新的创新科技,例如混合动力引擎和燃料电池推进装置等等。这些学徒中有90%最终会获得一份永久工作合同,其他的可能是短期合约。德国工业大鳄西门子的学徒中,也有逾八成留在公司。
  学徒制度的延续,为德国的中小企业源源不断输送人才:一般的学徒实习生月薪为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一半;全职制造业的工人可以达到时薪48美元,工作体面又有生活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学徒制被称为“就业灵丹”。
  这其中,政府的角色就是“后勤保障”,例如,为了保证接收学徒制教育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德国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发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的学校毕业生数量,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发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企业招收学徒工的数量。有专门的机构对供需双方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社会公布。
  在精密工业同样发达的瑞士,瑞士联邦大苏黎世区经济发展署亚太区总裁兼总经理Lukas Huber也对新浪财经称:双轨制教育体系也是瑞士作为创新国度的秘诀之一,有利于培养实践技能,使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按照Lukas Huber的介绍,在瑞士,学生初中毕业之后便开始出现分流:有约1/3的学生留在高中继续学习,另外一部分进入专业职业学校,还有一部分进入企业做学徒。钟表,机械,设计,甚至银行业都很认可学徒制给就业市场和产业创新带来的保障。同样,学徒满四年之后,这些年轻人依然可以重新回到校园,上工程院校继续学习,获取学历。
中国应该重拾学徒制
  之前美国曾有一项研究显示:有近一半人从事的工作用不上大学文凭。例如,美国有15%的出租车司机用大学文凭。
  这种"学历过剩",教学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培训领域遇到的一个大难题。
  目前,中国产业升级,已经让一些好的技术工人尝到甜头,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的继续引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继续走下去,如果中国制造业没落,那后果将十分可怕。学徒制职业培训是否能推广下去,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的成败。
  在丁远看来,工业的强大是中国未来的不二之选,没有其他选项。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国家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互联网+也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但仅凭互联网和服务经济,并不能完成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单纯互联网服务产业,只会“聚富”。
  欧洲有一些国家去工业化去的太快,例如,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雇佣“学徒制”的国家,历史上因学徒制模式收益最深。但他们在过去一二十年去工业化太快,现在重新反思产业的重要性,又花费巨资重新引入学徒制,可惜一些年轻人连实习的地方都没有了,学徒结束依然是失业。
 
  丁远说,在德国,类似斯图加特这样的地方,基本每个工厂都是学徒制的参与者。企业欢迎“出师”的学徒在本厂就业,但也不强求他们就在本厂工作,这些学徒可以选择到其他工厂就业。但这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因为每一个企业都在培养优秀的技师,即使出现人才的流动也是共赢的。有这样一批可以踏踏实实做事的技师做基础,创新才可能出现。如果连这些功底扎实的技师都匮乏,创新就成了矮子里面拔高个子,也不现实。
  但是在国内,情况恰恰相反,有一些德国企业,以及与欧洲有对接的中国企业,开始尝试用学徒制培养技术工,但还没等培养好,隔壁很多家厂早就虎视眈眈挖墙脚了,这让学徒制完全不可持续。
  “我接触的一家优质的中国工厂,为了留住刚培养好的学徒,只能以工作环境好,提供免费可口的餐饮作为竞争力,以避免学徒刚出师就被周边其他工厂挖走。这种企业的担忧十分可悲的。”丁远说。
  “所谓的学徒制,是一个生态圈,而不是某一家或是几家企业就可以做成的。瑞士,政府主抓的就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学徒制,此外就是基础研究。至于其他方面,政府基本不涉及,也不干涉。而我们应用科学中出现的学术腐败恰是因为教育领域的本末倒置。”丁远对新浪财经坦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