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工业制造

东莞力推“百千万”工程 助力“智造”之路

星之球科技 来源:高工机器人网2017-08-01 我要评论(0 )   

(劲胜精密的智能工厂生产线,工业机械手被广泛应用)(拓斯达的物流传送机器人)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东莞,又一次被高规格

 
 
(劲胜精密的智能工厂生产线,工业机械手被广泛应用)
 
 
(拓斯达的物流传送机器人)
 
  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的东莞,又一次被高规格表扬。日前,国务院通报表扬了珠三角三座城市7项工作,东莞就占了3项。其中一项通报明确提到东莞“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这一掷地有声的“点赞”,饱含了东莞依托智能制造提升产业“含金量”,从制造大市走向制造强市的累累硕果。事实上,在连续几年市政府“一号文”聚焦“机器换人”、智能装备产业之后,东莞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已经初露峥嵘,渐成规模。接下来路在何方?
 
  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高瞻远瞩作出回答——“打造智能制造新高地”!为此,今年我市在出台“倍增计划”的同时,也一并出台了《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这是国内城市中首次提出以全生态链的概念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也契合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提出的“坚持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形成更优的产业结构,培育更高效益的企业,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打造全生态链的智能制造新高地”的要求。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示范,从先进装备提供商到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商,从技术、金融到人才、公共服务和政策要素,东莞正在打通企业主体、供给、支撑等各方之间的有效连接,力推我市形成具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东莞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发展体系。    
 
  “机器换人” 
  精准发力激发庞大需求
 
  走进位于松山湖的东莞市瑞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块两三毫米厚、巴掌大小的透明玻璃,伴随着流水被钻头切削掉棱角,紧接着,机械手快速抓取,传送带精准地将半成品输送到下一个环节……华为手机屏的第一道工序就此完成。
 
  瑞立达总工程师胡炜笑称:“以前车间像菜市场,每道工序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在实施自动化改造后,一个人就能同时看管20台机器。”瑞立达尝到了东莞“机器换人”的“头啖汤”,在精雕、丝印、烘烤等多个环节实现智能化改造,从小小的玻璃制造“玩”到了智能车间。
 
  仅仅在精雕环节,通过上马自动化设备,原先每人每天能生产650片,现在每人可以生产1.5万片,生产率一举提升了22倍。单片产品的加工成本,也由原来的3.21元,降到1.91元,产品优良率也提高了8%。
 
  去年7月,继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之后,瑞立达成为又一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莞企。这一国家级的项目,让瑞立达振奋不已。如今,它正在往整个厂区实现智能生产的道路上迈进。
 
  从事变压器生产和研发的东莞大忠电子有限公司,同样尝到了“机器换人”的甜头。企业副总经理陈贵林说:“经过自动化改造后,工人的平均产能从以前的几万件/月提升至如今的十几万件/月,效率提升了两三倍。”
 
  与瑞立达、大忠电子一样,在传统人口红利减弱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东莞企业在“机器换人”政策激励下,展开了新一轮技术改造。而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9月至2017年1月底,仅东莞市“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项目就达2698个,总投资约386亿元,“机器换人”设备已经超过8万台。
 
  其效果如何?两年多的攻坚,“机器换人”至少为东莞带来了“三提升”: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技改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86亿元,同比增长近50%;产业竞争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1倍;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产品合格率平均从87.4%提升到92.2%。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市工业技改投资仍然在全省位居前列。
 
  种种成就正是政府部门喜闻乐见的。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曾用“切合新需求、配置新要素、打造新平台、强化新服务”这二十个字,来总结我市推动智能制造的思路。他认为,要推动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夯实我市的产业需求基础成为重要前提。为了推进这一战略目标,我市近年来大力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针对新需求新领域精准发力,有效筑牢了我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根基。
 
  企业转型 
  “智造”硬实力崛起
 
  正是有了庞大的市场基础,加之政府在智能装备领域的大力推动,近几年来,东莞崛起了一批智能装备和工业机器人企业。
 
  洁净明亮的车间里,排列整齐的机器方阵间,蓝色工业机器人繁忙地劳作着,自动物流小车送来各式材料,机器人都能准确识别,并迅速放在相应的工序上……
 
  曾经在科幻电影中出现的 “无人工厂”,在莞企劲胜精密的厂区里成为了现实。更难能可贵的是,劲胜精密所用的智能装备、数控系统、工业软件均实现了国产化,其中莞产设备占据了相当比例。而作为东莞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劲胜精密也成功摆脱了传统生产型制造业的影子。去年7月,国家工信部、省政府、中国工程院在东莞召开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劲胜精密的经验以在全国推广。
 
  与大手笔投入智能化的“巨无霸”企业相比,劲胜精密的“国产化”经验,走出了一条经济实用型、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的全新路径。门槛低、投入产出比高,这一经验对东莞乃至全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可供复制的样本。
 
  除了智能车间初见雏形,在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东莞也不甘人后。例如,智能装备莞企拓斯达在国内率先自主研发出机器人控制器,打破了欧美日等的垄断。去年,拓斯达与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签约展开合作。今年年初,拓斯达火速过会上市,成为机器人生产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的全省首家企业,被誉为响应广东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计划的先行者。
 
  作为本土自主创新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李群自动化,是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带领一群归国留学人员创立而成。创立以来,企业专注于轻量级、高性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技术的研发,去年获得我国机器人CR认证及首批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批获此认证的10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之一。
 
  像劲胜精密、拓斯达、李群自动化这样的企业在东莞比比皆是,目前全市已聚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400多家,2016年实现产值超过35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模式升级 
  探索全生态链发展之路
 
  光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强大的硬件设备还远远不够,与之配套的整体方案解决商、系统服务商也必不可少。为此,今年东莞率先在全国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乃至传统制造业城市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继续探索新路。
 
  用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的话来说,之所以要全产业链配合,“是因为这样才能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发挥优势,相辅相成,密切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这样才会使机器人产业更好地发展”。
 
  这也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例如,瑞立达等企业的智能化需求,正在吸引智能制造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目光。2016年底,该公司和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签约,将共同完成“新型显示面板智能制造新模式” 的科技攻关和具体实施。瑞立达公司为此将投入2.9亿元,而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则将负责示范项目规划设计、产线布局、软硬件设备开发等。此外,该公司还与松山湖的物联网龙头企业思谷合作,在RFID标签等领域共同攻关。
 
  除了借用外部力量,不少走在前面的莞企敏锐地发现,自家的成功经验和探索,也可以在其他莞企推广、复制,而这也是一个新的商机。例如,东莞一家智能制造集成供应商——中创智能制造系统有限公司,正是劲胜精密旗下子公司,其承担着从生产制造型企业转型到服务型制造企业的重任。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软件系统领域。近两年,东莞桥头镇最大的电子生产企业——东莞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实施了一系列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效果明显。“新系统上马后,减少了157名数据处理员,减少纸张18.4万张/月,取消各种表单43种,直接减少人员成本565万元/年,直接节省其他成本每年也达百万元以上……” 该企业通过工业大数据系统,实现了精准高效的企业运行管理。如今,技研新阳干脆成立了一家名为新络软件的子公司,专门负责逐步推广这套系统,让东莞更多传统工厂变身智慧车间。
 
  政策加码 
  “百千万”工程深度契合企业需求
 
  为了推动全生态链快速成形,按照市经信局的工作计划,今年我市首先重点启动“百、千、万”工程,在示范带动、咨询诊断和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精准契合企业需求。
 
  其中,“百”指建设一百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千”指开展一千家企业智能制造分析诊断,“万”指开展一万人次技术工人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培训。这一工程虽然才刚刚开展,但进展迅速。通过示范项目建设,我市将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示范效应。为此,东莞不惜拿出真金白银,对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进行资助,其资助比例由原来的10%、20%提高到20%、30%,最高资助1000万元。
 
  开展智能制造,首先是要摸清企业主体自动化、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即给企业“把脉开方”。目前,市场上服务机构的智能制造诊断报告售价动辄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多数企业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痛点,东莞市经信局搭建了由17家服务机构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服务资源池,委托机构对东莞1000家制造企业“把脉会诊”,评估企业智能制造现状,提出升级改造路线图和方案建议。财政资金将按照企业规模和诊断深度分档进行补贴,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万元。 
 
  在市级“倍增试点”企业大忠电子厂区,公司副总经理陈贵林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华商智造公司为其编制的诊断报告。这个报告长达190页,从最基本的理念普及,到问题分析,再到最后改造的路线图、时间表,都一目了然。华商总经理蒋磊介绍,按照规划建议操作,大忠电子即便是不上马新的自动化设备和软件,光靠理顺管理流程,其生产效率也可再提升15%至20%。“我们也很认可这个报告,没想到公司还存在这么多我们没关注到的问题,接下来就要按这个来进行改造。” 陈贵林称。
 
  此外,接下来,东莞还将大力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升级培训,争取2~3年时间,实施10000人次的智能制造技术培训,并促进制造企业与相关培训服务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切实缓解企业专业人才紧缺难题。
 
  东莞机器人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永刚观察发现,随着“机器换人”计划的推进,制造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大,供不应求。为此,近两年来,东莞机器人行业协会定期举办人才培训,几乎每场活动企业报名都爆满,“企业+协会+培训机构”的新模式成效明显。今年一季度,该协会已启动开展3场智能制造技术培训活动,培训人数200多人次,今年还计划举办10到15场,推动培训800到1000人次。
 
  从企业个体的突围到产业链条上的各个要素聚集,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不仅补齐了产业链的短板,还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实现高质量倍增的重要抓手,东莞向智能制造新高地迈进的路径因而也更为清晰。
 
  政策解读 
  以全生态链补足关键、缺失环节
 
  在已有的智能制造上中下游产业链基础上,今年初,东莞出台了《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提出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重新配置社会资源,补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以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全生态链如何理解?东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以“智”“全”“链”三个关键字作出解读。
 
  “智”指的不是单纯的用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改造工厂,而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用户需求与工厂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制造体系的无缝对接,采用智能制造应用的梯度扶持,按照企业对应的三个层次,实施分类培育,满足不同层次企业的发展需求。
 
  为此,东莞将统筹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智能制造示范”三个不同层次的改造升级。今年内将重点实施智能制造示范推广工程,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建设1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100条以上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线,支持100个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
 
  “全”则是围绕智能制造,为企业配置齐全的要素,包括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先进装备(智能装备)提供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三大供给资源,积极优化技术、金融、人才、公共服务、引导政策等五大要素支撑,从顶层设计、要素配置、分层推进、优化支撑等四大方面全面推进工作落实。
 
  以金融要素为例。目前,东莞着力创新资金补贴扶持方式,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通过融资租赁和产业基金相结合的模式,解决企业“机器换人”资金难题。譬如,东莞率先成为在广东范围内首个省市共建融资租赁试点城市,省市共同出资设立2亿元“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资金”,对融资租赁机构给予风险补偿。
 
  “链”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是指把生产链的各要素有机串联起来,通过市场规律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模式,将各方的优势最大化发挥出来,形成生态链的良性循环。而这离不开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先进装备(智能装备)提供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完整供给链条。
 
  为此,我市将积极推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等为我市企业服务,对服务项目被认定为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或智能化改造项目的,在相应的项目资助中,最高按该项目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的8%对系统供应商给予资助。
 
  专家声音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
 
  “东莞智造”有望高速崛起
 
  根据屈贤明的观察,智能制造和工业强基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和主攻方向,需要着力往这两方面发力。而东莞凭借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配套,预计东莞的智能制造市场可高达千亿元。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说,东莞对智能装备产业的探路,其经验和成果是显着的。随着未来智能装备的高速发展,“东莞智造”将高速崛起,乃至带动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东莞的智能装备产业还在培育的过程,仍然缺乏非常亮眼的特色产业,跟国内一些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他希望东莞从产业链中寻找一批优质的企业,着重培养其发展,树立产业标杆,相信这样持续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东莞会涌现一批批知名度高、有品牌实力的智能装备企业。
 
  东莞“智能制造”政策演进轨迹
 
  2014年8月,东莞市发布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2014年起,市政府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
 
  2015年1月26日,东莞率先以“制造2025”为主题,发布市政府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并委托中国工程院编制出台《“东莞制造2025”规划》。 
 
  2016年1月27日,东莞发布2016“一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最系统的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涵盖范围广、措施力度大、可操作性强。
 
  2016年1月,东莞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的意见》提出,创新融资租赁扶持政策,省市各出资1亿元合计2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设备融资租赁贴息补助及设置融资风险池。
 
  2016年,东莞出台《东莞市推广建设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工作方案》,争取用一年时间,在东莞推动建设100条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制定《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6年)》,实施东莞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推广奖励和保险补贴。
 
  2017年2月,《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行动方案》和《强化新要素配置 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工作方案》联袂推出,在国内城市首次提出以全生态链的概念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东莞机器人协会智能装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