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出处。
军工航天新闻
打造卫星激光通信的“天路”
星之球科技 来源:黑龙江日报2018-05-22 我要评论(0 )
谭立英在钻研激光通信技术。哈工大航天学院教授谭立英打造卫星激光通信的天路19日,正值周六,记者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谭立英在钻研激光通信技术。
哈工大航天学院教授谭立英
打造卫星激光通信的“天路”
19日,正值周六,记者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在整洁明亮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我国著名的“天路”缔造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谭立英。在第九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召开之际,她说,相信本次年会通过卫星应用领域的交流研讨,将对黑龙江的卫星通信产业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
2017年4月12日,载有谭立英教授团队制造的激光通信终端的高轨卫星发射入轨,成功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与地面间双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试验。在距地近4万公里的轨道上实现了激光光束星地——地星的精准对接并完成通信。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速信息传输这一航天战略尖端领域站在了世界之巅,也为日后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率先开辟了一条星地信息传递的“天路”。
打造“天路”建起天地双向激光高速信息公路
高轨星地双向高速激光通信成功的一刹那,一向沉稳干练的谭立英教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慨之下挥笔写就一首《钗头凤》:涞水城,金山上,万里激光针对芒。天苍苍,雾茫茫,三辉同光,七轴同向,难!难!难!……
通过空间激光通信,可以实现对语言、文字、数据、图像等信息的高速传输,在理论上,可同时传送1000万路电视节目和100亿路电话。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由于激光的保密性强,还可在军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展开大量运用,因而谭立英教授团队的这一成功意味着建立了一条上通天下对地的双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万里眼、顺风耳,让我们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天路”。
迎难而上热爱科研向着心中梦想迈进
三十几年前,用激光光束在空间架设传输“光缆”在国人看来无异于是天方夜谭。大家都说好,但没有人愿意尝试。当时年仅27岁的谭立英却凭着一股子年轻的锐气,选择了迎难而上。起初,她和丈夫借来一间简陋的地下室,将实验室报废的仪器捡来重新组装,拿出家里的积蓄和微薄的工资向着心中的梦想迈进。而在之后的20多年里,她也为之几近倾其全部心力。在测试攻关阶段,更是常常夜以继日地一干就是几个月。“样机对振动和温度都非常敏感,只好选择在后半夜调试。那时,大家经常整夜睡在实验室里,几个人轮流调试……”谭立英回忆说。
为了她热爱的科研事业,她从不觉得苦,却深知亏欠家人许多。讲起攻关期间亲人的相继离世,未能再给她机会床前尽孝,刚强的她也不禁热泪盈眶。但拭去泪水之后,谭立英仍然坚毅地说:“能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满足。”
再创新高推进卫星通信技术产业化
如今,谭立英夫妇带领科研团队创办的哈工大卫星激光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两年有余。作为一家有过硬的科研团队、成熟卫星激光通信产品产业生产链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谭立英又有了新的梦想。她也想将自己团队研发多年的导航激光测距项目再做进一步的推进,让技术尽快实现在现实领域的应用,让激光通信测距在导航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卫星通信技术的产业化。
一讲到这儿,她的眼中便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她说:“我们的目标是在天上围着地球建一个光网络,实现全球实时高速通信,让我们国家的信息传输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就是我们的梦想。在这方面,我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进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 条相关评论
热门资讯
精彩导读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服务与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