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强度运动和意外受伤等原因,关节受损的人不在少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大量患者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每年仅髋关节置换的潜在需求就超过120万例。但是人造骨头往往是均码尺寸,换上去“不合身”,让人苦不堪言。创业者沈理达多年潜心研发3D打印关节,为这些人群带来了福音。
沈理达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促使他开始创业的契机,其实是来自一群人共同的梦想。沈理达的导师师承余承业老校长,是国内最早开展3D打印研究的学者之一,现如今将研究的接力棒交到了年轻人的手中,期望学生能够将3D打印技术真正的转化出去,服务于社会。
沈理达的英国导师王长江教授也有着同样的心愿,王教授有一个萦绕心头多年、难以释怀的心结:母亲离世前几年骨折植入的钢板断裂在体内,久病不愈。他虽然能为跨国公司设计很多款骨科植入物,却对国内母亲的医治无能为力,因此也不断鼓励沈理达将先进的骨科技术普及出去。
2016年,沈理达创立了个性化关节定制平台,立志将前辈们多年积累的个性化定制关节的学术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产业化的形式,做成一个能够造福患者的“医工结合”平台。人工关节是一个高科技产品,涉及生物力学、新材料、先进设计及制造、摩擦学、医学等众多知识领域,我国在关节产品整体的技术储备上仍然与欧美存在较大差距,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渠道等优势短时间很难突破。但是,个性化定制关节因人而异,人种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这成为我国弯道超车的一个契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沈理达和团队成功地实现了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转化,他们”量体造骨”,让医生与工程师在手术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等条件,从医学与打印工程的角度共同探讨,从而打印出符合患者病灶的三维模型,植入假体精度达到0.1毫米,解决了过去的“均码”关节不吻合、不匹配的问题。
沈理达的团队有着我国唯一一张人工关节注册证,只有拥有这张授权,才可以进行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个性化定制。目前他们已经取得5项发明专利,积累相关病例697例,帮助450多名患者重新站了起来。这种3D打印关节的特殊结构使得术后翻修率几乎为零,避免了标准化关节因日常损耗造成的翻修,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在《创业英雄汇》节目现场,许多嘉宾对这种技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创业导师田宁透露说自己就是一个膝盖重度损伤患者,一些打篮球的球友也手术更换了膝盖和股骨头,希望这种产品能给使用者带来更大方便。也有投资人提出质疑,认为关节的个性化定制没有太大必要。那么创业者沈理达将如何作答,又能否成功获得期望中的融资金额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