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轨道交通新闻

东莞:坚守先进制造业的“根”与“魂”

星之球科技 来源:南方新闻网2020-01-15 我要评论(0 )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2019年,东莞以建设广东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通过拓展产业发展空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2019年,东莞以建设广东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契机,通过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举措,推动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先进制造业聚集,加速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5%。


“拓空间”提供制造业空间支撑

乘坐莞惠城际铁路在寮步站下车,一出站就能看到一片占地142亩的土地。这块地位于镇中心,其周围分布着东莞篮球中心、香市动物园、佛灵湖郊野公园、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等建筑。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块地理位置优越的宝地已沉睡3年。


寮步镇相关部门介绍,东莞市“拓空间”总指挥部与寮步镇政府会同多家单位一起发力,从去年4月上报收储方案,到11月1日成功推出市场,前后仅7个月。未来将开发集文化、体育、商业、旅游、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轨道站点综合服务体。


去年以来,东莞以市政府“一号文”的形式出台40条政策,高位推动拓空间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空间承载能力。类似的“拓空间”大戏在东莞不断上演。


数据显示,去年,东莞市镇收储土地11807亩。盘活用地11588亩,处置闲置土地1839.8亩。认定10个市镇联合招商基地,推动3400多亩土地由“生地”变“熟地”。全年累计投入“三旧”改造资金350.8亿元,完成改造项目149个、面积8181亩,新动工项目154个、面积11702亩。新启动150亩以上重点更新单元74个。


“拓空间”带来的效应是显著的。东莞的“拓空间”不仅仅是拓宽了产业的发展空间,而且大大加快了东莞产业迭代步伐。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黄慧明就表示,“拓空间”更大意义在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黄慧明以新加坡为例分析,虽然新加坡土地面积并不大,但却实现超2万亿元的GDP,根源在于产业结构优、土地开发效率高。东莞要以“拓空间”为契机,逐步淘汰低产出、低附加值的产业,转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迭代升级。


以虎门镇大宁社区为例,近年来,大宁社区通过“三旧”改造项目和“工改工”项目,推动社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目前,该社区有各类企业300多家,2018年村组两级总收入近2亿元。目前,该社区正在筹建智慧产业园,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将再增加两三千万元的集体收入。


大宁社区居民卢柏枝自豪地说:“这个项目不仅增加了土地的亩产,同时园区招揽容纳3万至5万名高端人才,大宁的未来值得期待。”


创新驱动打造制造业动力引擎

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由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持股孵化的企业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增强了北斗系统国际竞争力,荣膺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泰斗微电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经过艰苦攻关,实现了对北斗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补充和提升,使北斗系统具备了国际领先的分米级空间信号精度,在精准农业、海洋钻探、消费无人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社会效益显著,对提升我国北斗系统国际竞争力、规模化产业应用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东莞2019年工业经济发展成绩单亮眼,规上工业企业总数排名全省第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创新驱动。去年前11月,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至54%、42.1%。73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总数全省第3。智能移动终端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名单。


在创新驱动下,日益健全的电子信息等产业链条,成为东莞实现经济逆势上扬的重要支撑。去年1至11月,东莞规上工业增加值7.8%的增长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拉动的增长达6.6个百分点,其中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龙头企业的贡献率达84.6%。


近年来,东莞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


2019年,东莞与中科院合作共建松山湖科学城,省同意将其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散裂中子源向全球用户开放,南方先进光源启动预制研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引进了18个科研团队和10位两院院士,全年新增院士工作站8家,总数达29家;大湾区大学筹建、与香港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工作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大院大所、高层次专家人才在东莞集聚,成为这座制造业城市的新标签。


东莞企业竞相扛起创新驱动的大旗。广东省统计局近期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8年5年间,东莞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增幅的综合指数,居珠三角第一。其中增长较多的分类指标是企业研发产出情况,综合指数提高9.55,对东莞实施创新驱动的贡献度非常大。去年,东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过6200家。


未来,东莞制造业创新驱动的鼓点将更加紧密而又响亮。东莞将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标准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加快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大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吸引更多的院士、专家带技术、带项目来莞合作,筹建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东莞实现产业化。


优化营商环境为制造业投资松绑

前不久,东莞以商事制度改革为样本,申报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项目,成功入围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创建候选项目,成为全省入围的五个地区(项目)之一。


东莞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东莞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2018年,“一平台三工程”获评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东莞连续3年开办企业便利度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据统计,截至11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2.89万户,同比增长7.9%,市场主体及企业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不断加强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投资松绑,成效显著。


东莞以获省委批准建设省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揽,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不够充分和产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24项重点改革任务和首批28项请省支持事项;启动实施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以松山湖、水乡两个功能区为试点,配套出台“1+15”系列文件,下放市级事权168项,强化功能区统筹,激发基层发展活力;东莞狠抓“非公经济50条”落实,出台配套政策28份,完善升级企莞家平台,为重点企业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政府服务。


一批难点、堵点、痛点,在东莞纷纷被破解。东莞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1300多个工程建设项目缩短了50%的审批时间;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建成启用全省进驻部门最全、进驻事项最多、综合窗集成最高的市民服务中心,市民和企业可办行政许可事项890件,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达91.8;推进惠企政策精准服务“一站享”、“银政通”企业开办一体机等六个特色品牌行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企业对改革的满意度、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针对企业税费负担问题,东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减税降费政策,抓好增值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社保费费率调整、个人所得税改革等工作,全年累计减免税费超过300亿元,大大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随着东莞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来到东莞、爱上东莞。去年,东莞启动总投资621亿元的紫光芯云、200亿元的凤岗京东、170亿元的新能源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引进了120亿元的创智汇、100亿元的大族激光、60亿元的华勤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全年共引进内外资项目4093宗,协议(合同)投资金额2930亿元,单个项目平均规模增长39.6%。


金融+人才为制造业提供要素支撑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里,李群自动化测试间里摆放各种新款的工业机器人,正等着远方的客户参观、下订单。这家成立于2011年、集轻量型高端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与应用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虽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等技术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物,一般金融机构不愿进入,流动资金一度十分紧缺。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我们认为该企业技术力量很强,未来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东莞银行相关负责人说,银行为企业定造了“投联贷”产品,给予4000万元贷款额度,助力企业迅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获得了良好的发展。2018年,李群自动化被列入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多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取得行业突破,朝着世界级轻量机器人领军者的目标渐行渐近。


像李群自动化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不在少数,但是自2017年“倍增计划”出台后,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试点企业内涵增长和集约转型,政府、金融机构等单位纷纷伸出援手,进而推动东莞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随着政策实施,它们融资难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


改革不止步。2018年,东莞创新出台“非公经济50条”,除了300亿元的降成本举措之外,更有500亿元的增值服务,推动成本洼地的东莞成为企业的“成长高地”。


在金融方面,东莞提出充分运用再贴现和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东莞银行在支小再贷款领域率先行动,优先投向东莞地区的普惠口径小微企业,让企业融资得到实惠。


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释放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其中,制造业新增贷款476亿元,增长50.4%,占新增贷款的53.2%。值得一提的是,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46.6%。


“多组数据也印证了金融活水滋养东莞实体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规模持续扩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说。


笔者在采访多家莞企了解到,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向前发展,除了金融要素外,人才要素也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2017年12月7日,东莞正式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向人才释放政策红利。仅在2018年“技能人才之都”实施以来,累计新增技术工人14.51万人,总量达到76.71万人,占东莞实名制就业人员总量的15.17%,对比2017年底提升3.07个百分点。


去年,拓斯达广发英雄帖,以百万年薪聘请技术大牛,吸引了曾经在产业巨头工作多年的高端研发人员徐小平、吉洋等人加盟。


在高端人才的加盟下,拓斯达科技创新、产品创新驶上了快车道——在第21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上,由徐小平、吉洋带领60多名技术人员研发新品拓星辰1号,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在工博会预售当天就连签三单。


“当下5G时代,产品的研发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自从高端人才加盟后,科技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该产品的背后凝聚着60多位技术人员日均工作14小时以上,各项技术攻关1080次的成果。”拓斯达市场部经理许鹏说。


技能人才大规模崛起、高端人才接连加盟,激发了产业的变革。2019年,预计东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


在全球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东莞凭借着金融、人才等要素的高速转型、崛起,产业链也正向技术赋能持续深化,逐渐撕去了“代工”的标签,朝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一线实践

从“荔枝园”到“中子源”,

大科学装置带来新动能

东莞大朗镇水平村是著名的荔枝之乡,村内光是过百岁树龄的荔枝树就有上千棵,所产荔枝品质尤佳。然而在过去十几年间,大批中科院的专家们扎根在东莞腹地,在茂密的荔枝园里建起了一座面向尖端科学研究的散裂中子源,不仅打破了这里过去的寂静,更是改写了东莞乃至全国的创新格局。


在散裂中子源巨大的园区内,一栋栋银白色建筑之下,是数百米长的直线与环形隧道,在普通人看不到的管线中,质子一圈圈地“奔跑加速”,最终达到0.9倍光速的惊人速度,再与靶心撞击产生神奇的中子。


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投入运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散裂中子源的建成,也助力东莞从应用型创新向源头创新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表示,这项“国之重器”支撑的学科研究和应用领域众多,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与大型光源互补,却发挥着其无法取代作用的新一代科学研究和先进材料研发的主流大科学装置。


在前两轮开放运行期间,散裂中子源就已经完成了上百个用户课题,覆盖了新型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薄膜、芯片的单粒子效应等众多领域,并产生多篇用户实验成果论文。同时,散裂中子源也开展了航空材料、可燃冰、页岩、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


高层次人才,是散裂中子源建设带给东莞的另一笔巨大财富。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三四百位专家学者长期扎根东莞,并且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并且平均年龄在40岁以内,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后续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短短数年间,中国散裂中子源还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各地的一流科学家纷至沓来,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也专程前来东莞到园区走访。许多港澳地区的大学还抓住机会,开始吸引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的人才,建设相关的学科,携手散裂中子源加速推动新增谱仪和其他中子散射交叉学科应用型装置的建设。


依托散裂中子源这个重要研究平台,2018年2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也正式揭牌,以首期近50亿元的大手笔,计划打造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一流创新高地、高端人才汇聚地、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吸引了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汪卫华等一大批材料领域的一流专家。


松山湖实验室发力点同样聚焦“卡脖子”技术,尤其是材料领域技术的成果转移转化。实验室设立的创新样板工厂平台成立1年多来引入了两批共18个高水平研究团队,项目包括新材料超快激光极端精细加工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仿生控冰冷冻保存材料等一批“硬科技”产业化项目,都有望在短期内走向市场,其中不少项目已经与东莞本地政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有望在本地实现转化。


重要科研资源的加速聚集,也极大带动了东莞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东莞理工已经与中国散裂中子源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形成了很多的交流互动、共建共享,从协同推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到实验室开放共用,以及专业教授、高层次人才之间的互聘兼职,甚至合作承担某个项目做研发,逐步构建起全面合作关系。


“随着材料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科学装置的落地,学校紧抓时机,于2018年设立了材料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副校长李文芳说,学校相关人员在参与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新材料产业广阔的研发空间和应用前景,再加上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工作的不断深化,东莞理工顺势成立了材料学与工程学院,加速在材料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


2019年9月,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一周年之际,又迎来了它的“姐妹花”装置——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动工。项目将围绕南方光源项目及相关技术,开展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进行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率,预计2021年完工。


未来,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一大批重要的科学平台扎堆聚集,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一大批世界级的科技成果有望在此地产生。


与此同时,东莞也正全力筹备打造松山湖科学城,以及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进一步提升创新能级,打造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新产业培育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为东莞未来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对话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

东莞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增长周期

问:您怎么评价东莞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

陈鸿宇:在复杂艰难的国内外经济格局中,2019年东莞GDP取得增长7%的成绩,既体现东莞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也成为东莞努力推进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为东莞下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体来看,东莞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循环的增长周期。


问:2019年,预计东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0658家。东莞工业增长为何比较好?


陈鸿宇:这是东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推进制造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成果。东莞规上企业总数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指标,与东莞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存贷款增速相得益彰,均居于全省前列,反映了东莞制造业已经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另一方面,这一增长也得益于东莞近些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东莞地处广深一线城市之间的优势地理位置,使东莞得以享受两地的溢出效应,再加上自身交通、营商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东莞工业发展才会如此之快。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东莞制造业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