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工业制造

广东东莞:工业经济创新驱动指数增幅领跑珠三角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0-02-04 我要评论(0 )   

1月15日,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启动会在东莞散裂中子源召开。这是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致力于解决高性能

1月15日,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启动会在东莞散裂中子源召开。这是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之一,致力于解决高性能结构材料和多功能材料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难题。

从散裂中子源建成开放,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启动建设,再到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动工,近两年,东莞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个又一个大事件,吸引着全球科学界的目光。与此同时,东莞产学研加速融合,去年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6200家。

前不久,省统计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从2013年到2018年,东莞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指数,增长了30.54,增幅位居珠三角第一。

从“三来一补”起家的东莞,面临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先天不足”。然而在过去5年里,东莞工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去年前11月,东莞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至54%、42.1%。

工业经济创新驱动的综合指数增幅领跑珠三角,东莞是怎样做到的?

东莞“成绩单”

增幅珠三角第一,综合指数珠三角第三

省统计局报告首先提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是指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而非要素投入、投资和出口驱动,与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同。

根据这个定义,省统计局设计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指标体系,包含六个维度:企业研发人员、研发投入、研发产出、研发机构、技术改造和创新环境等的情况。6项指标经过加权计算,最终产生综合指数

报告中有两组东莞的数据值得关注:

从5年来的综合指数增长情况看,增幅最大的是东莞,2018年比2013年提高30.54,居珠三角第一。其次是深圳和珠海,分别为30.11、27.48。

从2018年的综合指数看,东莞综合指数达61.35,居珠三角第三。位列第一、第二位的深圳、珠海,分别为89.55和70.59。

这两组数据寓意深刻。东莞从“三来一补”起家,依靠镇村经济“村村点火”得以迅速发展,创新驱动起点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东莞制造业是全国乃至全球企业家的“大合唱”,久已形成开放包容的生态,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倒逼下,嗅觉敏、觉醒早、转身快。

例如,东莞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东莞企业家递名片,上面印的多是OEM(贴牌生产),后来转变成ODM(原始设计制造),如今很多都是OBM(自有品牌生产)。

在欣喜之余也要看到,即使5年来增速第一,但东莞2018年的综合指数与深圳、珠海存在较大差距,前景和空间依然广阔;再看追兵,佛山、广州2018年综合指数分别达到59.78、59.70,与东莞61.35的差距微乎其微,可谓竞争激烈、不进则退。

这种危机感,在东莞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工作报告中有生动体现:东莞还面临着不少风险挑战。比如,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仍然任重道远,国际环境对企业投资信心负面影响仍在持续,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详细分析6项指标,从2013年到2018年,对东莞工业经济创新驱动贡献较大的是企业研发产出和研发机构情况,2018年比2013年分别提升了9.55和8.81。

研发产出的迅速增长,表明东莞企业研发方向明确,市场嗅觉敏锐,产学研合作顺畅,能够确保一定的研发投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例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科学家许智想在全国寻找一个技术转化平台,多方考察后,他选择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许智说:“东莞有非常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健全的产业链条,有利于我研究的精密设备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则是东莞近年来经济转型的一抹亮色、一道风景。如今东莞不仅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和省级重大实验平台,还与中科院、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将之作为连接高校院所和企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桥梁。

例如,在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甘子钊院士、张国义教授等学者指导下,东莞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科研和产业化进程突飞猛进。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条氮化镓衬底材料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东莞市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材料供应商。

透视东莞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成绩单,可以简单概括成:既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又有科研平台和成果转化桥梁,科学家与企业家“联姻”,共同缔造了珠三角第一的工业经济创新驱动指数增幅。

增长支撑点

两个“国字头”城市建设贯穿始终

在东莞,有两个“国字头”的城市创建工作,贯穿了该市产业转型的始终,即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这既是目标,也是路径;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前不久,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在塘厦镇揭牌成立。这意味着,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理事长王恩哥带领的3个团队、5个产业化方向,经历了十几年甚至20几年的技术攻关,两年多的小试中试,即将在东莞进入产业化阶段。其中很多关键技术,如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强韧化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长射程高流明激光器件等,将打破国外垄断,破解我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放眼全国,东莞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形成了全国地级市少有的、覆盖“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过程的科技创新体系。

谈起这个科技创新体系,东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在源头创新方面,东莞建成了全球第四台、中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与中科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合作共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由王恩哥院士、赵忠贤院士、崔琦院士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纲建设,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

在技术创新方面,东莞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了中科院云计算中心等32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正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在松山湖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筹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研究院,推进建设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东莞分所。

在成果转化方面,加快广深高速创新带建设,聚集高端创新资源和产业创新资源在广深高速两侧,建设1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承办粤港澳院士峰会和广东院士高峰年会,推动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粤港澳科技创新基地落户。连续3年联合港澳力量举办“赢在东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在企业培育方面,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计划、树标提质行动计划、百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形成了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如华为、OPPO、vivo、东阳光众生药业拓斯达、劲胜等。

近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到东莞:首都科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显示,东莞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第5名。

科研技术再先进、专利成果再丰硕,如果没有健全的保护体系,也会让科技工作者难以适从。因此,东莞正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

2019年12月20日,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市分行给东莞市威克马测量设备有限公司贷款250万元。这是全国首单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混合质押融资,标志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的里程碑,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支持力度,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全国各地都在说、都在做的事。然而东莞有多项在全国具有独创性的探索。

东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银行贷款总额10%范围内,对专利质押贷款不能按期还款的,由政府按照100%的比例进行风险补偿,这在全国都是首创,建立了独具东莞特色的风险补偿机制;东莞还曾创下全国单笔最高专利权质押融资额;东莞还将成立全国首支由民营企业自行筹建、发起、运营的知识产权子基金。

一个又一个“全国首创”,背后反映的是东莞知识产权工作前瞻性的眼光、旺盛的创新活力。

在一系列创新政策的推动下,2019年1至11月,东莞专利申请量74458件、专利授权量54776件,均位居全省第3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053件,同比增长23.20%,位居全省第2位。

近期,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奖揭晓,东莞获得中国专利奖22项,并实现近11年来中国专利奖金奖“零”的突破。

如今,东莞拥有国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366家,培育了OPPO、vivo、东阳光药业、生益科技等一批知识产权强企。

位于松山湖的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覆铜板生产龙头企业。早在1993年,公司就成立技术情报室,了解行业情况,布局专利技术申请。生益科技把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公司战略层面,先后制定了2个专利申请5年战略纲要,每年至少要申请100件专利。目前,该公司已申请超过1600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占近七成。

转型新目标

未来仍需提升企业创新环境

“东莞在企业创新环境情况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研究》报告中,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目前东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还存在明显的短板。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报告中不难看出,近年来,东莞大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指数明显提高。但是,仔细分析东莞的各项分类指标可看出:五年来,东莞的企业创新环境情况增长幅度很小,仅提高1.3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广东(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认为,研究情况与东莞情况相符,在东莞的确有很多制造业企业主不愿意花钱投入技术创新、高端设备及创新人才。

龚佳勇建议,要弥补这一短板,东莞需“政、企、介”综合发力。这意味着政府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制度供给;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潮流,主动改变原先的发展模式,谋求自主创新;商协会、科研机构等中介组织要发挥连接作用,让政府的好政策更好地传递给企业,让企业的呼声和需求更能被政府所知。

未来,该如何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企业创新环境?东莞半年内密集出台了与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质量变革、商标品牌等规划,透露出了这所城市对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考与行动。

早在去年4月,东莞就印发《东莞市人民政府关手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以及第一批11个项目配套政策,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在粤港澳大湾区有较大影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突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到2025年,建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去年6月,东莞市获批为2019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三个月后,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2019―2021年)》,明确了未来三年东莞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方案》提出到2021年,建成政策完善、要素完备、体系健全、运行顺畅、特色鲜明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一体八翼十六项工程”全部完成。

东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东莞将突出抓好科学设计,成立东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1.5亿元,市本级财政配套4.5亿元,累计6亿元作为专项资金,统筹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质量品牌也是重要环节。去年7月,东莞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商标品牌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据东莞市市场监管局透露,东莞未来将会强化制造业实体经济主体地位,利用产学研优势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建立东莞市商标品牌发展研究机构,为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提供指导服务,设立商标品牌战略专项资金,引导企业打造知名商标品牌,加快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去年12月中旬,东莞市政府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东莞制造业质量变革战略的意见》,启动为期3年的制造业质量变革战略。《意见》提出打造质量环境优越、质量技术领先、质量管理创新、品牌效应显著、质量效益一流的质量强市,并推出七大任务28条细化措施。东莞提出到2022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加到6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增加到45%以上。

“东莞潜力很大!”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行动规划,东莞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改善企业创新环境思路明晰。龚佳勇预测,按照既定的计划走,未来东莞企业创新环境将大为改善。

■一线探访

莞企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

走进东莞市德普特电子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上千台机器人在不停歇地高速运转,人影鲜见,仅看到几个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在车间里穿梭……自从德普特实现了自动化改造后,公司产值和产能提升25%至30%,成品更加稳定和成熟,产品直通率达90%以上。

“那几年,我们真的是咬着牙做智能制造,德普特投入大量人力、资金支持技术改进和设备改造,仅设备升级及工艺创新就高达1.2亿美元。”德普特总裁办首席财务官陈诚说,“现在来看,成绩是喜人的――我们估算,工厂有一半的利润源自智能制造成果。”

在自动化改造的浪潮中,多家莞企先行一步。东莞市五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仅2018年就投入6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产值提高了近30%;东莞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的“灯塔工厂”建成后,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60%,人力成本降低了45%;自动化升级后,广东印象派服装有限公司每天能生产1000件单件定制的羊绒衣……

近年来,东莞积极推动企业自动化改造、智能化升级,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数据显示,去年1至11月,东莞完成技改投资413.6亿元,同比增长13.5%。在珠三角九市中,东莞技改投资额排名第二,增速排名第四。

在东莞,车间发生效率变革的同时,从产业链上游的智能装备制造到下游的机器人应用全面布局,已经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机器人产业版图。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机器人产业版图中的佼佼者。

如今的拓斯达正在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造智能工厂:从接到订单的那一刻起,拓斯达就把所有的订单分解成不同的“数据”,采购环节、制造环节、运输环节、交付环节等多个环节就会分解成“数据语言”,车间随后通过数据语言进行智能化生产。这是东莞制造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从“无人车间”到机器人产业集群,再到工业互联,一批“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崛起,成为东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的最大底气。(全媒体见习记者 吴擒虎 全媒体记者 叶永茵 施美 策划:戴双城 统筹:吴擒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工业经济指数珠三角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