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7月23日讯 7月23日凌晨,在武孝城际线毛陈到孝感东区间,一个400公斤“大家伙”从轨道车上卸下。“起吊、下降、辊轮对准轨面!”武汉高铁工务段工作人员围着这台机器开始调试工作。
“测距设备正常、调整测量参数正常、设定仪器朝向正确……”十分钟后,这台科技感十足的设备正式开始作业。据作业负责人、武汉高铁工务段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副主任曲玉福介绍,每次检测都在凌晨高铁停运这个“天窗点”进行,当天要完成毛陈站到孝感东站区段内的铁路线路、扣件、轨道板、桥涵隧道检查以及钢轨探伤五项作业。
武汉高铁工务段进行夜间检测。
这个400公斤的“大家伙”就是武汉高铁工务段的检测“神器”——集中检测车,不仅检查项目多、测量效率高,而且数据分析便捷。参与了这款高铁集成检测平台研发的曲玉福告诉记者,这款“神器”能节省3倍以上的人力,极大解决人员紧张、安全卡点分散的情况。截至目前,集中检测车已完成696公里的高铁检测。
“激光检测”技术,实现轨道多项目检测
曲玉福向记者解释,作为一款检测“神器”,它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要能进行多个项目的检查。集中检测车,借助车底的15枚激光传感装置,对高铁轨面进行激光三维呈像扫描,一秒可以采集1000万个坐标点位。
集中检测车。
扫描期间,传感装置以主动扫描的方式,对“线路扣件系统、轨面光带、表面伤损和轨道板”进行检查分析,计算出51类检测项目的数据结果。如果发现线路隐患点,高铁集中检测车会自动比对附近线路点位,对隐患点进行枕木号打点,为后期线路整修作业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以往我们每项检测都需要4个人,一晚上人工徒步只能检测七八公里,现在通过这套设备,一晚不仅能做4项检测,还能检测35公里左右。”曲玉福介绍,与以往的单一检查相比,该设备不仅效率极高,而且在同一高铁设备的全面分析上更加精准明晰。
“红外扫描”装置,实现桥隧隐患检查
与传统的桥隧敲击检查仪器不同,集中检测车可借助背置的“桥隧全景仪”完成对桥梁、隧道、声屏障和轨旁设备16类隐患的检测工作。
曲玉福介绍,从开启设备后,仪器上8支红外探测头会进行每秒200次的红外扫描,通过对桥隧结构健康状态的检测,系统自动比对原始测量参数,然后在专用测绘电脑上形成数据检查列表和全线路桥隧实景图像,为下一步维修方案的制定提供可参考的数据影像。
集中检测车进行扫描后形成的实景图像。记者王谦 摄
这套设备今年4月投用,由武汉高铁工务段牵头,同武汉大学、汉宁轨道公司共同开发。截至目前,集成检测平台已检测隧道26.8公里,桥梁320.8公里,路基348.4公里。
线路测量结果形成可视化大数据,把现场情况搬到办公室
与线路检测的激光装置和桥隧检查的红外装置相比,集成检测平台的数据集成分析系统算得上是整台设备的“大脑”。
“这款分析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多项目联合分析。”曲玉福介绍,以道床检查模块、扣件检查模块、钢轨检查模块、桥隧检查模块和轨旁设备检查模块为基础,通过自动化采集相关模块的全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输出成为高铁集中检所能使用的全项目检查报表,方便开展后期维护工作。
曲玉福分析检测图像和数据 记者王谦 摄
此外,它还能对线路测量结果形成可视化的大数据,以三维场景还原的方式,把现场情况搬到办公室,实现室内回放现场资料和隐患复查的工作。曲玉福说,这个检测平台的数据每半年采集一次,再结合铁路系统的其他动态检测手段,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数据,找出变化量,分析出线路设备服役状态的变化规律和风险预测,为高铁设备的研判和维护提供数据支撑,确保高铁行车的安全稳定。(记者王谦 通讯员高媛 孟家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