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能源环境新闻

数字化转型:光伏降本的“临门一脚”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0-10-20 我要评论(0 )   

“几年前,新建一条主生产线需要80至100个员工,而现在引入一条350-400吉瓦的光伏组件生产线可能只需要30个员工,这一变化足以说明,光伏组件制造行业智能化管控进步速...

“几年前,新建一条主生产线需要80至100个员工,而现在引入一条350-400吉瓦的光伏组件生产线可能只需要30个员工,这一变化足以说明,光伏组件制造行业智能化管控进步速度十分可观。”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何双全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能源“思享汇”会议上表示。


  我国光伏产业全面平价时代日益临近,多位业内高管指出,光伏行业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不仅要关注设备环节,更要考虑到非硬件环节的降本,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光伏行业持续探索降本


  近年来,随着组件、逆变器等硬件成本不断下降,光伏在很多国家已经成为最便宜的清洁电力。多位与会专家指出,在“十三五”期间,经过政府和全行业的努力,我国光伏行业“超额”完成了装机目标,目前,多个省份已实现了平价上网。


  “'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远远超过原定目标,这也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是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仍蓬勃发展。”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在会上表示,“对于平价上网的风电与光伏产业而言,如何将可再生能源更好地融入整个能源体系,尽快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将是未来亟需探讨的话题。”


  在光伏走向平价的情况下,多位光伏企业高管指出,除了立足技术创新外,未来还需要考虑电站建设、土地使用等经营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光伏度电成本。


  “明年光伏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竞价挑战,其价格甚至可能低于当前的燃煤电价,这也为行业降本带来了更大挑战。”正泰新能源副总裁李崇卫在会上表示,“未来,不仅要实现光伏平价,还要实现光储一体的平价。这样,光伏行业才能更具竞争优势。此外,虽然电池、组件、逆变器等成本在下降,但建设、土地等经营成本以及'光伏+'领域的投入,也将导致综合成本上升,这也应计算进入光伏的度电成本。”


  数字智能化转型尤为重要


  对于降本压力不断增加的光伏行业来说,未来将如何保持竞争力?多位与会高管认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是一条有效路径。


  正泰新能源副总裁黄海燕指出:“设备自动化、数据信息化、运营智能化、平台协同化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四个阶段,收集到的大数据经分析后,能够有效提升运营效果,而供应链及业务部门的协同也可以共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此外,若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户用分布式电站,了解用户端的用电喜好,则能反向促进用电服务产业发展。”


  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电力事业部总裁段亮则指出,利用大数据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数据可视化将有助于管理者做出决策,同时大数据创新也能够有效支撑管理决策,确定产品市场竞争力,并找到产品发力方向。


  据了解,光伏行业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光伏行业将与云计算、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等多种新兴技术相结合,而新兴技术的应用却不会是一帆风顺。


  “从目前的行业状况来看,光伏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并未完全达到全产业链条的优化。例如,当前,行业存在光伏玻璃短缺、背板短缺等供应不足问题,而实际上,供应能力并不是问题,原因是大量材料堆积在仓库和运输途中,存在半成品加工过剩的现象。”何双全指出,“如果光伏能够在全产业链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控,则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行业未来仍面临挑战


  在何双全看来,目前光伏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行业痛点。“首先,光伏制造端不仅仅是组件制造,目前光伏领域很多辅材加工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仍较为粗犷,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光伏产业对精细化分工需求的愈发明确,每一节点的成本管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为此,对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数字化、智能化都十分必要。”


  另外,多位企业高管也指出,随着光伏组件使用寿命走向终点,确保废旧光伏组件的回收再利用也是行业需要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有专家认为,要实现我国光伏行业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


  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高级副总经理刘西川则认为,探索新能源的创新应用场景不可或缺。“在商业化的应用环境里,除了工业用户外,还要让商业用户以及居民家庭更多地使用光伏。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建设低碳社会,也是当前光伏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光伏行业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