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四川省“十四五”光伏、风电资源开发若干指导意见》对四川“十四五”期间的光伏风电项目开发提出目标:到2025年底建成光伏、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各1000万千瓦以上。这既是四川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是利用光伏新能源改善荒漠生态环境的契机。
数据显示,四川现有荒漠化土地3000万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4%。全省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化、石漠化和干旱半干旱土地退化,特点是分布广、区域化危害。同时,四川是全国唯一的土地沙化和石漠化面积都超千万亩的省份,防治荒漠化任务较重。怎样防治荒漠化是个问题。
当前,太阳能资源开发是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西北和西南部分荒漠地区由于其光辐射资源丰富,是当前及未来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布局的重点区。因此,四川发展“荒漠光伏”生态建设新模式的空间和潜力巨大,应该抓住良机实现能源转型和荒漠治理一举两得。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19年全国光伏发电量达224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省标准煤6751.43万吨,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亿吨、二氧化硫排放118.28万吨、氮氧化物排放37.15万吨,并减少粉尘排放46.44万吨。这充分表明,荒漠光伏发展的环境协同效益主要表现在替代传统能源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发展荒漠光伏产业,还具有多种生态功能。例如,光伏板可以转化太阳辐射,调节沙漠、戈壁的热力平衡,削弱沙尘暴和大风;光伏电站具有风障功能和沙障功能;清洗光伏板的废水也可以促进光伏电场内的植被生长,等等。如今,荒漠光伏产业已成为继造林治沙、沙障压沙之后的第三条防沙治沙新途径。例如我国库布齐沙漠的光伏项目、乌兰布和沙漠光伏项目,光伏阵列有着阻风固沙、遮阴增湿作用,加之人工管护,促进了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局地小气候改善,修复了荒漠生态环境,成为光伏治沙的成功典范。
随着荒漠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基于大量实践总结创造出了“生态修复+太阳能发电+节水灌溉+绿色种植+环保养殖”五位一体可再生能源新模式,实现了“光、热、电、草、畜、禽”一体化发展、循环综合利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领导者,也是利用新能源修复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先行国家。在有条件的荒漠化地区开展“生态+光伏”,兼顾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修复“共举、共建、共赢”,已逐渐成为我国荒漠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荒漠光伏建设在荒漠化土地生态修复,减少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提供可再生能源,为居民提供清洁能源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有显著效益,是四川省发展新能源和防治荒漠化的有力举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