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 订阅
阅读 | 订阅
能源环境新闻

“最危险”激光聚变,研究成果对比三体,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张杰

星之球科技 来源:上观新闻2021-11-17 我要评论(0 )   

作为高能量密度物理的前沿探索者,他在小实验室里重现“大宇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大最年轻的校长,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杰哥”……这位科学家与教育家近日获...

图片

作为高能量密度物理的前沿探索者,他在小实验室里重现“大宇宙”;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交大最年轻的校长,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杰哥”……这位科学家与教育家近日获颁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他就是张杰院士。

“交大成就了我的梦想,有机会在这里工作,把我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年华奉献给交大,是我一生的幸运和荣光。”2006年至2017年担任上海交大校长十多年间,张杰带领交大走过一段快速发展的道路,对于交大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交大是我永远的故乡。”

图片

【携千只口罩,往返隔离酒店与实验现场】

在交大闵行校园菁菁堂,“极端条件下的物质世界与超高时空分辨观测”学术报告会上,张杰再度现身讲台,与师生共话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未来。

张杰与大家特别分享了“最危险”的激光聚变实验故事:在2020年初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他与他领导的科研人员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携带1000只口罩,往返于隔离酒店与实验现场之间,在严格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坚持进行实验研究。

图片

“物理学家的责任就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根本挑战,并探索自然界中最不可理解的奥秘,”张杰从超强激光技术发展、高能粒子加速、超快电子衍射以及激光核聚变4个方面回顾了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过去20多年的科研进展。

当未来科学大奖结果公布,张杰透露,“得知获奖的第一时间我最想分享这个消息的就是我团队的成员,20多年来他们与我同甘共苦、情同手足,未来科学奖的最大价值其实在于对我们研究团队多年来努力的肯定。”团队中,有许多杰出的科研教授,如上海交大IFSA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钱列加、张江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向导等,当天他们也与张杰院士共同作了主题讲演,向现场师生介绍“高质量创新发展超强超短激光”“基于相对论电子束的超快微观探测”等前沿探索。

图片

一边是强激光驱动形成的极端条件下的高能量密度物质状态,另一边是日常生活、宇宙天体中的物理参数,两相比较之下,张杰让全场师生享受了超强超快激光物理这一神奇领域的饕餮盛宴。为让更多学生提升对基础研究的兴趣,张杰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讲席教授王楠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物理与聚变工程系执行主任郑坚教授前来现场,与交大学子面对面互动交流。

图片

【研究成果对比《三体》,少年记下诸多“金句”】

张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三体》中的科学幻想作对比,将深奥的科学问题与流行科幻小说相结合,通过通俗易懂方式加深师生理解。他围绕“孵小鸡”、“煮牛奶”等生活中的趣事,分享了自己幼年时父母亲对他科学兴趣的培养,求学科研生涯中的探索实践,以及求知路上的感悟历程,激励所有人带着研究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引发了大家强烈共鸣。

图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致力于在大学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张杰也时刻关注着青少年成长,他还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与近200名中学生分享自己的科研与梦想,希望能用自己的这些故事激起青少年们对科学探索的向往。

图片

来自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合作学校——云南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太平中学,湖南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筑梦计划项目学校——湖南省桑植县第一中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口帮扶学校——云南省洱源县第一中学的学生们,听闻这一消息后,还通过视频方式“隔空”向张杰现场提问。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秘诀就在于用研究的思维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这样的每天都会充满欢乐”、“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学习就是训练我们用理性思维去分析看待一切”、“实事求是就是理性思维最好的表达”……对话中,张杰的诸多“金句”被一一记下,给同学们带去了新的思考。

图片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也表示,“学校在包括张杰院士在内的历届领导和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已经营造出‘转身遇到大师’的浓郁学术氛围,希望同学们不断汲取知识和营养,练就高超本领,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未来的科学大家。”

【新闻链接】

未来科学大奖今秋在京公布2021年获奖名单。这一被称为“中国诺奖”的荣誉奖励,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约650万元)。今年,袁国勇/裴伟士,张杰,施敏分别获得这3座未来科学大奖。

其中,张杰是此次唯一未来科学大奖境内获奖人。他195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副院长,德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制造业激光激光技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激光制造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激光制造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