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激光行业正在掀起新一轮战略布局热潮。 其中,大族激光、华工科技、逸飞激光等三大行业龙头相继成立新公司,通过跨国技术联姻、区域产业协同及生态平台构建,加速渗透半导体、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 事实上,在国产替代浪潮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驱动下,中国激光产业正上演“合纵连横”的产业大戏——大族激光在厦门、东莞两地落子半导体与显示装备公司,完善区域产业闭环;华工科技携手瑞士Synova成立合资企业,剑指水导激光技术国产化;逸飞激光联合武汉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柔性智造平台。 这三大中国激光巨头不约而同以新设公司为战略支点,其技术突围与市场扩张的产业雄心已跃然纸上。 梳理可以发现,尽管三大巨头的战略路径不同,但核心逻辑相通——在传统激光加工市场增速放缓的产业背景下,通过前瞻性布局新兴领域重塑竞争力。 分析认为,成立新公司这一兼具灵活性与战略性的商业手段,成为龙头企业破局的关键,既是对“国产替代”战略的响应,也是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争夺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这场由三大激光巨头引领的“合纵连横”的大棋局,或将加速重塑中国高端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大族激光 三地协同构建半导体产业闭环 作为国内激光设备龙头企业,大族激光在2025年动作频频,“落子”节奏也是“步步为营”。 2025年2月,大族激光旗下深圳市大族半导体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多方成立厦门大族尚立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业务覆盖半导体器件专用设备制造与销售。 公开资料显示,厦门已集聚200余家半导体企业,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完整链条,这为大族激光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提供了天然试验场。大族激光在此设立子公司,既能享受自贸区税收优惠与港口物流便利,又可深度嵌入当地半导体产业集群。 2025年3月,大族半导体华东总部项目在苏州高新区签约。此次大族半导体拟将其华东总部落户高新区,主要从事涂胶、显影及清洗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2025年4月,天眼查显示,东莞大族显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主营型业务聚焦显示器件制造与电子元器件销售。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深圳市大族半导体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为大族激光全资子公司。 这两家新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大族激光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版图进一步扩张。从布局逻辑看,大族激光正试图构建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区域协同网络:厦门、东莞、苏州三地子公司分别辐射东南沿海、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对国内半导体核心市场的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大族激光通过旗下深圳市大族半导体装备科技公司的“中央研究院”模式,统筹三地子公司的研发资源。厦门公司侧重设备制造工艺优化,东莞公司聚焦显示面板精密加工,大族半导体华东总部主要从事涂胶、显影及清洗设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尽管2024年大族激光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半导体设备营收同比下降16.55%,但其在东莞、苏州、厦门的三地联动已形成“铁三角”:东莞覆盖珠三角显示集群,苏州辐射长三角经济圈,厦门锚定东南沿海半导体枢纽。 此次新公司的成立,究竟是技术储备的变现,还是多元化困局下的试错?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工激光 水导激光技术的“破冰行动” 与此同时,华工激光与Synova达成战略合作,这被称为激光精密加工领域的技术突围的典范。 2025年4月22日,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华工激光与瑞士水导激光技术巨头Synova在北京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围绕推动合资公司战略规划落地、水导激光应用深度融合等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商合作前景。 据悉,Synova作为水导激光(LMJ)技术的全球领导者,自1997年推出水导激光 LMJ 技术以来,长期主导该细分市场。在高精度、低损伤加工需求领域,如半导体、医疗设备、消费电子等行业,其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Synova的技术填补了传统干式激光与机械加工之间的空白。此次合作,标志着中国激光企业首次在超精密加工领域与国际巨头建立深度技术绑定。 而华工激光作为中国激光工业化应用的开创者与引领者,全球激光加工解决方案权威提供商,构建了覆盖切割、焊接、清洗等领域的完整产品矩阵,全面布局激光智能装备、量测与自动化产线、智慧工厂建设,为汽车、船舶等高端制造提供核心解决方案,为智能制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此次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是一次优势互补的深度融合。华工激光可以借助Synova三十多年在水导激光领域的技术沉淀,瞄准全球精密加工设备的话语权;而Synova则能依托华工激光在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的产业化、全球化优势。这一合作旨在围绕水导激光工业化应用的国产化进程,重点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技术向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加速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合作不同于传统的“市场换技术”模式。根据协议,合资公司将在中国建立水导激光设备的全套生产线,并设立联合研发中心。 这意味着Synova首次向亚洲转移核心制造工艺,而华工激光则获得技术反哺的机会。对于正遭遇欧美技术封锁的中国企业而言,这种“以合作促创新”的路径,或为高端设备国产化提供新思路。 逸飞激光 柔性智造的“链式革命” 与大族激光和华工激光的战略布局不同的是,逸飞激光选择了一条更具前瞻性的赛道。 2025年4月,逸飞激光发布公告,逸飞激光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创院)成立湖北武逸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000万元,各持股50%。双方将围绕激光与柔性智造技术,重点布局新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半导体封测等领域。逸飞激光表示,此举旨在打造“需求牵引创新、技术驱动产业”的协同生态。 其实,逸飞激光早在2023年便与武创院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此次设立合资公司,旨在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围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领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基于逸飞激光在智能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的既有优势,重点布局激光与柔性智造相关领域的新兴技术与新兴装备。 从合资公司战略规划看,双方将重点突破三大方向:首先是核心器件国产化,解决激光器、喷嘴等关键部件的自主供应;其次是工艺包开发,针对不同行业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最后是智能产线升级,将水导激光技术融入自动化产线,打造智能制造新范式。 此次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定位“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其目标已超越单一产品,而是打造“激光+柔性智造”的产业链闭环。同时,合资公司明确提及“产业孵化投资”,计划通过资本纽带整合激光器件、工业软件、自动化设备等上下游企业,打造柔性智造创新联盟。 这种“技术+市场”双向赋能的“链主”模式,或将改变行业零和竞争的旧格局,极大加速水导激光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行业展望 新版图上的“危与机” 三大激光巨头的密集布局,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的产业图景:在半导体设备、水导激光、柔性智造等新兴战场,中国企业正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合作、生态构建等多种手段,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不可否认的是,大族激光、华工激光、逸飞激光的新公司布局,既是企业自身突破增长瓶颈的选择,对技术红利与市场机遇的精准捕捉,亦是对行业挑战的主动出击。在半导体国产化、高端装备自主化、智能制造升级的三重驱动下,中国激光企业正从“跟跑者”向“并行者”乃至“领跑者”蜕变。 事实上,三大巨头的密集布局,也是中国激光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缩影,也彰显出头部企业的全球化野心。 然而,新版图的拓展从未一帆风顺。大族激光的营收波动警示着技术转化需要周期,华工激光的合资公司面临国产化替代的成本考验,逸飞激光的生态野心更需跨越行业壁垒。当资本的热潮退去,最终决定胜负的仍是核心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锚定的双重能力。 可以预见,当前,中国激光产业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布局前沿技术,又能脚踏实地深耕客户需求的企业,方能在全球高端制造的棋局中落子无悔。 这场由三大激光巨头引领的“合纵连横”,或许正是中国激光产业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蜕变的序章。
来源:激光制造网 编辑:十一郎